王賢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的綜合效益正在顯現。
一群群從全國各地來的游客在貴州赤水竹海間悠閑漫步,享受藍藍天、清清水;一度塵土飛揚的武漢青山區武青堤江灘上,亭臺花草錯落有致,船來船往的長三角港口正在由“黑”變“綠”,江景天光讓人們流連忘返……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一年多來,有關部門和沿江11省市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踐行新發展理念,保護與修復并舉、應急與謀遠并重、區域與流域互補,蜿蜒奔涌、繁衍文明的母親河長江正逐漸重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固有美景。
關停關停!鐵腕護長江
武漢市余家頭水廠服務區內生活著60余萬居民。數十年來,毗鄰水廠的1.6公里江岸,形成了10多座非法碼頭,部分居民搭建違法建筑、圈地種菜、飼養家禽,造成這段岸線臟亂不堪、灘地生態破壞嚴重,極大威脅著水源地用水安全。
而今,臨江路余家頭堤岸郁郁蔥蔥,很難看出碼頭存在過的痕跡。武昌華潤置地橡樹灣小區2棟3樓居民張先生說,原來站在自家窗戶邊根本看不到江,只見連綿起伏的砂堆;去年上半年,政府下大力氣整治非法碼頭,砂場“消失”了。“現在每天散步到堤邊,眺望江中景色,生活愜意多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產業司副司長周小棋介紹,截至今年7月底,沿江省市共排查出長江干線非法碼頭1361座;應取締的949座已全部關停。經過近兩年的多輪集中整治,長江干線亂占岸線無序發展的現象基本得到遏制,一片片滿目瘡痍的長江岸線重現生機。
去年以來,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先后開展沿江非法碼頭非法采砂專項整治、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整治、長江入河排污口專項檢查、長江經濟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執法等四大專項行動。
重慶市關閉搬遷256家重污染企業,主城區基本實現沒有鋼鐵廠、燃煤電廠、化工廠、燃煤鍋爐。湖北省集中開展了“查、關、治、罰、復、退”環保專項整治,關停了楚源集團等一批“明星”違規企業;江蘇省扎實開展危化品安全綜合治理,取締關閉“紅表”企業490家,停產整頓“黃表”企業2344家,專家會診檢查一、二級重大危險源。
在長三角地區,密集的船舶和國際性港口造就了經濟繁榮,也帶來了較重的大氣污染。9月1日起,長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區所有船舶到港以后按要求換用低硫燃油或使用岸電、尾氣后處理等替代措施。去年4月1日,長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區核心港口上海港、寧波-舟山港、蘇州港、南通港已率先實施船舶排放控制區方案,低硫油使用、硫排放監測與監管等順利推進;加上港口岸基供電和港口LNG集裝箱卡車等的應用,一個個繁忙的港口正在由“黑”變“綠”。
一手抓保護一手抓修復
湖北石首的倒口窯心灘治理工程是長江經濟帶重點工程——荊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一排長方形黑色“箱式透水促淤結構”相當惹眼,它不僅可以固沙,還能保護長江生物。

蜿蜒奔涌、繁衍文明的母親河長江正逐漸重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固有美景。
長江航道局宜昌航道工程局項目經理張金來說,這是此種材料在我國的首次使用,上面的鐵絲、網墊等,都是環保新材料,被水淹沒后通過的一些小魚小蝦、微生物等,都可以在里面生長。
在整個荊江航道整治過程中,不但新理念、新工藝被大量應用,環境修復工程也被同步納入其中。建設單位透露,航道整治工程總投資43.3億元,用在生態環保上的資金超過2億元,“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打造生態航道。”
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區,云南、貴州、四川、重慶等地大力開展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等,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水土流失面積不斷縮小。
四川加快實施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等,2016年完成營造林1113.7萬畝。重慶實施了近200處水源地涵養和林業資源保護工程。
近年來,沿江省市一手抓環境保護,一手抓生態修復,使綠水青山發揮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緊鄰棚戶區760畝的戴家湖曾經粉煤灰堆積成山、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近幾年通過生態修復實現了浴火重生,成了武漢市第三大城市生態公園。上海吳淞炮臺灣國家濕地公園曾是一片荒蕪的煉鋼廢渣堆場,而今這片灘涂濕地綿延2公里,成為候鳥們遷徙路上的驛站。
此外,貴州草海、云南洱海源頭、湖北洪湖、江蘇太湖、江西鄱陽湖等重要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穩步實施。浙江“五水共治”號角消滅黑臭河超過5000公里;湘江綜合治理被列為湖南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經過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投入350多億元、完成570多個重點治理項目,基本堵住了污染源頭。
協同保護協同發展
長江經濟帶既是經濟發展帶,更是生態共同體,需要通力合作、協同保護。2016年以來,以省際協作為重點,沿江省市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2016年12月1日,長江經濟帶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全面建立。
重慶、四川加強長江干流以及小流域,特別是跨境河流湖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建立成渝城市群等區域大氣污染預警應急及聯防聯控機制;重慶、貴州、湖南、湖北建立跨區域環境保護聯動協作機制和長江上游地區流域水庫水情信息共享平臺,加大流域環境監控力度。
一些啃硬骨頭的改革舉措也在穩步推進。長江干線四川段、江蘇段海事管理統一由長江海事局直接領導,航道行政執法統一由長江海事局負責;長江航道局整合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實現政事企分離。一個更加順暢、高效的長江航運行政管理體制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各省市一批重大的體制機制改革項目落地實施。重慶率先實施差異化產業“禁投清單”和環保負面清單。江蘇推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綠色信貸、環境責任保險、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湖南優化全面小康分類推進考核機制,加大了生態環境等指標權重。貴州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試點,全面實施“河長制”并延伸至鄉鎮。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共抓大保護的綜合效益正在顯現。華新水泥副總裁劉鳳山表示,環保標準提高了,不符合要求的污染企業就要關掉,對長遠發展非常有利;生活垃圾處理、危廢處理等環保業務,以及高端優質水泥的市場需求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效益。“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企業已經從國家戰略中感受到獲得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