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紅
摘要:目前。我國各高校俄語專業招收的學生多數為“零起點”,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各高校教學的硬件條件與要求不同,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以課堂傳統教學為主、網絡空間平臺為輔的以舊帶新的教學模式,以慕課教學平臺為主,以線下學習為輔的新模式和開發利用VR技術實現完全模擬現實教學的全新模式。
關鍵詞:教學模式;網絡平臺;慕課;VR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H35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035-02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招收的俄語專業學生大多為俄語“零起點”學生。即基礎教育階段所學外語語種為英語。進入大學后在零基礎上開始學習俄語。因之教師所面臨的困惑與疑難較多。尤其是在俄語視聽說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適應學習環境與學習資源,突破俄語學習的瓶頸,是擺在俄語教師面前的主要問題。在網絡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思路是解決目前我國俄語視聽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根本途徑。
一、俄語專業視聽說教學現狀與問題
教學模式單一。目前,我國俄語視聽說教學基本停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在課堂上播放不同難度的音頻、視頻。學生主要以通過學習語言資料回答問題或講述語言材料內容等方式進行課堂學習。由于在相對較長的時段內聽取或觀看語言資料,教學方式又缺乏靈活性,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倦怠,學習效率較低。
教學理念有待更新。在信息網絡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外新的教育思潮和理念不斷融入我國的教學思想體系中。網絡教學平臺已進入人們的視野并快速席卷而來。而大學俄語視聽說教學在全球教育新浪潮下仍然處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沒有跳出課堂走向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環境。缺乏一種深度刷新課堂教學本質的理性自覺。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當代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由于我們的經驗不同。于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不同。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是放飛學生探究性、質疑性和批判性的引領者。而學生則是科學領域探究的主體。
二、俄語專業教學新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1.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網絡空間平臺為輔
教師在課堂上可按照正常的教學任務完成課堂教學。但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與延伸。只有保持相對的延續性、連貫性,才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習過程。有限的課時不可能保證這種延續性,把被動接受轉變為研究性學習。這時,可采用以QQ、微信平臺等網絡空間平臺作為輔助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在課前設置教學任務。課前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與能力,制作符合不同層次學生能力的視頻或音頻。視頻與音頻應為具有時代特點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可以是動畫片、電影片段、歌曲等等。把事先錄制好的視頻或音頻傳到QQ、微信平臺上,并有效設置問題與作業要求學生完成。學生在下載文件后,可自行根據問題或要求完成任務。時間相對靈活,只需在課前完成即可。學生可在自由度較大的課余時間聽語音資料整合成流暢的反饋信息。以便在課上能夠討論、轉述。
在課上就課前設置的問題或作業。提請討論。引導學生探討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富有創造性的問題。語言的交際性需要語言的不斷實踐。在交流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語音、語法與詞匯等問題進行細致指導,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口語與聽力。在課上應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
2.以慕課教學平臺為主,以線下學習為輔
慕課即英文“MOOC”的譯音,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是新近出現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該課程的特點是:與傳統課程不同,一門慕課課程學習人數可多達上萬人,不分國籍和身份。只要申請注冊就可以參與學習;學習在網上完成,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不是面對面的課程。我國目前也開展了慕課在線學習模式。大學俄語視聽說課程亦可制作成慕課在線課程,使視聽說課程不再沿襲傳統教學模式。
教師可按教學進度要求錄制若干視頻課,供學生在線觀看。每個章節觀看時間要設置區間,要求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完成學習任務。視頻內容應與學生能力水平相符并能夠循序漸進。主要內容應緊緊契合時代主題,具有實用性與實踐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如世界美食、旅游探險、網絡游戲等主題。此項學習任務應在總成績中占據相當的分值比重,教師自定。
每個章節課后設置客觀選擇題5-10個供學生測試。學生在觀看視頻后及時整合信息。如果對信息內容沒有足夠的理解與分析,可反復觀看。當然,為保證有效學習,教師可以設置觀看次數限定。學生完成測試后,系統自動閱卷并作出客觀分析。教師可通過測試分析找出學生理解問題出現障礙的原因與癥結所在,做好記錄。
教師可以按照學生學習進度定期安排線下見面課。見面課上教師可就近期學習內容與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或答疑解惑,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教師可根據學生在課上的表現綜合評價。見面課成績計人總成績,分值比重自定。
學期末系統自動提示進行期末考試。考試時間設置在某個時間范圍內。綜合本學期教學任務,制作考試視頻材料,并預設若干問題。內容容量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增減。學生完成考試后,系統自動閱卷,給出成績,并作出客觀分析反饋。教師可依此調整教學節奏與問題設置。期末考試成績同樣也在總成績中占有相應的比例。
互聯網時代,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學習豐富的在線課程,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大量的知識。學生在課后可以完成自主學習。還能在線上與線下與其他同學討論研究。在線學習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互聯網催生了“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并由此引發師生角色、課程與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
3.利用VR技術實現模擬現實教學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成熟,虛擬現實(簡稱VR)技術逐漸成為各專業領域研究的對象。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借助計算機、硬件技術模擬現實場景、語言、姿態、動作等為使用者和技術之間建立起一種交互關系的計算機視覺技術。通過計算機建立的模擬現實環境,可以實現虛擬的體驗,從而表達對等的信息,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在大學俄語視聽說教學中可以開發利用VR軟件系統實現完全模擬現實教學。該軟件開發可以借鑒網絡游戲的模式,把教學各個主題的知識融入各個關卡中。只有闖關成功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打破常規教學時間與空間限制。可在家中或宿舍中進行,不需要與教師見面交流。闖關后可給教師發圖片用以證明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虛擬仿真技術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系統仿真,它帶來的虛擬環境的臨場感使學生沉浸到該環境中。情境逼真,新穎有趣,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提高學習興趣。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之一是同虛擬環境的對話性。學生進入虛擬空間后,可對他發出明確指令,要求他在期限內完成某個任務。通過計算機可視化化技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逐一找到對應的事物并按照要求作出相應的肢體動作來完成任務。虛擬環境的自律性要求使用者準確完成任務。如出現動作失誤或發生偏差會發出錯誤提示,提示音可自定義。動作失誤率要設定在一定的范圍內,超出范圍或超時,需要重新闖關。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