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名杰
摘 要:小學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數學教學最重要的部分,而數學概念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端,所以小學生學好數學概念對于后續知識的學習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準確把握概念教學的基本要求,根據不同呈現形式和不同類型的數學概念采取相應的策略,為此,本文在深入研究小學數學概念相關內容的基礎上,探討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概念教學;策略;有效性
小學生要學習數學概念就要明確區分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并緊緊抓住本質屬性進行思維的抽象概括,把數學概念內化成自己能夠理解的圖形、符號、語言等,再將本質屬性推廣到這一類事物的所有對象,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獲得概念。不同的數學知識有各自的學習形式,數學概念的學習也一樣,特別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概念獲得的方式就尤為重要。
1 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的基本模式
小學生獲得概念要通過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兩種方式來實現。
1、概念形成的學習模式
所謂概念形成,就是學生在學習概念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比較具體的事物,抽象概括出該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將其推廣到具有這些本質屬性的某類事物中,明確事物的外延,即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
2、概念同化的學習模式
概念同化,是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給出一類事物的定義,以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并使學生充分認識原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間的聯系,改變原有知識的認知結構,使舊概念得到改組或改造,從而獲得新的概念。
要想實現概念的同化,需要滿足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必須與將要學習的新概念有本質上的聯系,二是學生本身要有將自己已掌握的知識與新概念聯系在一起的意愿,并能辨別兩者異同。只有滿足客觀條件和主觀意愿,學生才能將新知識納入原有概念體系,形成概念網絡。
2 影響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的主要因素
影響小學生數學概念學習的因素有很多,具體來說,可分為三個方面:教師方面的因素、學生自身發展的限制、用來學習數學概念的素材的性質。
1、教師方面的因素
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只注重概念教學的結果,而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只注重概念體系的完整,而忽視小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生只是記住概念的文字表述,不清楚概念的發生發展過程;只知道某些概念是有聯系的,但卻不能說明到底具有怎樣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綜合學生和學科兩者的特點。
2、學生自身發展的限制
除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對學生學習數學概念有影響外,學生自身還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不豐富、對概念素材缺少閱歷、思維發展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概括能力較弱、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等。以上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小學生對概念的學習和掌握。
3、用來學習數學概念的素材的性質
用來學習概念的素材對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也有影響。因為概念的獲得要通過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所以小學生在學習概念時,概念素材要具備小學生形成概念的條件。要達到概念的同化,小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必須有與之相聯系的舊概念,如若在低年級向學生呈現定義式的概念,由于學生原有知識結構中的概念比較少,那么學生就不能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因此,教師在教學數學概念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影響因素,盡量將影響因素的副作用控制到最低,甚至消除,以保證學生能夠真正獲得概念。
數學概念貫穿于整個知識體系中,發揮著夯實基礎的作用。如果想在數學的計算、推理和判斷中做到流暢自如,必須在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方面進行深入理解,打好基礎。因此,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準確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3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數學概念貫穿于整個知識體系中,發揮著夯實基礎的作用。如果想在數學的計算、推理和判斷中做到流暢自如,必須在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方面進行深入理解,打好基礎。因此,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準確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
1、突出不同呈現形式的小學數學概念的內涵,使學生準確理解概念
雖然小學數學概念的呈現方式不同,不同階段概念的特點也各異,但是數學概念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概念明確。想要全面揭示數學概念的內涵,方法之一就是教師根據小學數學概念的不同呈現形式,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2、針對小學數學概念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教育教學中,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離不開生活。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錄像機、模型、實物等各種直觀教具,以及運用觀察、比較、觸摸、演示、測量等直觀方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模型,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得以具體化,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內涵。概念教學要加強直觀教學,但運用直觀并不是目的,要將學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使數學概念得到內化。
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科學。因此,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要增加直觀操作的比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輔以教具、學具,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內涵。
直觀操作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使學生形成學習的動力,這樣便可消除數學概念的枯燥性,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富有生機和成效。
3、注重小學數學概念之間的比較分類,形成概念系統,使學生牢固掌握概念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但是由于小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識的教學往往是分幾節課或幾個學期來完成的,這樣難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識間的聯系。對一些有聯系的概念或法則,在一定階段應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網絡,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尤其是中高年級,可以引導學生對概念進行分類,明確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以形成概念系統。
4、小學數學概念的引入,要注重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在概念引入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學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因為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的典型表象是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概念教學中,無論以什么方式引入概念,都應考慮如何使小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概念教學一開始,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實物、模型、掛圖,或進行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并結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便讓學生接觸有關的對象,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
總的來說,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考慮到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一方面還要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數學概念的特點和要求,整體把握數學概念體系,為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做好準備。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只有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概念教學的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曉霞.小學數學教學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