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亮
摘 要:國學經典朗誦是將國學應用在教學中的重要形式。文章從充分挖掘教材、在國學誦讀中培養學習方法、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將經典誦讀應用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等方面,研究國學經典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國學;語文教學;古代詩詞;學習方法;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28-01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隨著時間的沉淀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名作名篇,這些國學經典對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開設國學經典誦讀環節,能夠讓學生更加了解優秀的經典作品,傳承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能增加學生對文學作品和中華語言的興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更好地發展。
一、充分挖掘教材
語文教材是經過精心編撰的,很多教材中選用的都是國學經典的內容,所以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作為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國學經典,接受了文化熏陶,同時也能夠加深對教材內容的印象,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例如,教材中選用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還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古文。其中很多篇目既是國學經典也是課標必背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的剩余時間或者早晚自習時間,讓學生誦讀這些國學經典。相對于課堂上的老師講解和平時的默讀來說,誦讀更有利于學生體會詩詞的韻律,感受各種文體之間的差異。拿唐詩和宋詞來說,雖然都是詩歌,但是在表現形式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唐詩一般有非常規范的合轍,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例如,唐朝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之中的后半句“家、斜、麻、花”都是押相同的韻角。但在宋詞之中則有很多不同的詞牌,不同的詞牌之間句式的要求都不同,如學生比較熟悉的詞牌就有卜算子、浣溪沙、滿江紅、沁園春、江城子等。從辛棄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就可以看出,每句的長度并不一樣,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能夠在體會內容和感情的同時感受到形式上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為國學經典誦讀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在國學誦讀中培養學習方法
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培養學習習慣,尤其是一些古詩詞之中非常講究分析詩詞的意境。雖然教師在教學中也會對一些典型意境的代表進行分析,但是想要學生自己分析古詩詞中的意境,往往會有一定的難度。有些教師往往不愿意在課堂上講解太多的內容,而是讓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和朗誦的方式自己體會文章的深意,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反復的朗誦和強化,能夠讓學生熟悉詩詞的內容語法。隨著背誦的詩詞不斷增加,再加上教師教學成果的積累,學生就能夠自己分析意境,形成分析詩詞的能力。
三、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想要國學經典誦讀發揮出更好的效果,就必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學校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在特定的時間為學生播放一些優秀的國學經典作品的朗讀錄音,讓校園里充滿著濃厚的學習國學的氣氛。由于這些名篇是由著名大師朗讀的,他們的聲音往往能為作品增色不少,也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學校可以通過一些課外活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更濃厚的學習氛圍。比如,舉辦一些以國學內容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詩歌朗誦大賽、古詩詞背誦比賽等,并在詩詞中加入配樂或者通過情景劇的形式,讓國學經典的形式更加豐富,增加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增強了校園的國學學習氛圍。同時,也不能忽視家庭環境的影響。教師應該多和家長溝通,為學生安排一些有趣的課外國學讀物,在業余時間培養學生對國學的興趣。家長在周末的時候也可以監督學生,讓學生完成相應的國學誦讀任務,擁有更多學習國學的時間。
四、將經典誦讀應用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
很多國學經典名篇距離人們生活的時代較遠,如果沒有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學生理解起來會非常困難,而利用國學經典誦讀正好能夠彌補學生缺乏課前預習的問題。在教學國學經典時,教師可利用國學經典誦讀,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在誦讀過程中發現一些不認識的生字或者有疑問的句子,都可以提前標注出來。在課后,誦讀能夠讓學生回憶老師講授的內容,從而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強化記憶。并且通過課后誦讀,學生能夠發現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知識點,并產生一些新的疑問。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及時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請求幫助,從而解決困惑,實現查漏補缺。
五、結束語
國學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學習國學經典,反復誦讀國學經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教材,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國學經典,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并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利用國學誦讀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柳玉國,于民龍.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國學經典誦讀課程的實施[J].現代教育,2017(01).
[2]徐文華.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探討[J].作文教學研究,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