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 張鑫鑫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城鄉收入差距增大,大量的剩余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就業。本文旨在通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現象的調查和分析,加強對剩余勞動力的制度研究,維護其基本權益,促進剩余勞動力就業。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 存在問題 政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075-01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研究概述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對勞動力文化水平的要求在逐步上升。機械化、自動化和現代化的生產要求使得一些受教育水平低的農村勞動力。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導致目前市場上出現很多閑散農村剩余勞動力。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為了更好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要在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更好地保證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培訓成為現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二、晉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存在的障礙
雖然晉城市在面臨產業急劇轉型的巨大壓力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由于各種問題的存在,導致效果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明顯。通過查閱一些文獻和實地調查,可以從中了解和發現一些問題的存在:
(一)當地經濟發展對于傳統性支柱產業的依賴較為嚴重
長期依賴煤炭的發展,導致其他企業在進入運城市市場進行前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政府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政策,依舊是以煤炭為主,為了所謂的政績。對于其他企業不管不顧,導致危機發生時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危機。當危機發生時,即使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依舊難以解決現在勞動力再就業的問題。出現了大量的勞動力外流的情況,不得不說這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就業信息的不足
就業信息平臺的完善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具有正相關作用。信息的不專業、不健全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績效低下。
(三)產業轉型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擠出
通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調查可以發現。這幾年多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多是從煤炭行業出來的工人。由于企業的效益較差。工人的工資水平較低,導致很多工人選擇從事其他行業或者去其他地方工作。
三、促進剩余勞動力就業政策探討
(一)發展非煤炭產業,擺脫對煤炭行業的依賴
1.發展旅游業,充分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
合理應用當地的旅游資源。將各地的古代遺址加以修復和保護,并且加大力度宣傳,吸引外地游客。這樣可以更好的開發當地特色產業,提高農民的副業收入。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利用是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方式。隨著晉城市城鎮化的深入。可以借鑒不依賴自然資源發展而且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的經驗。而旅游業就是一項適合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開發產業。
加強先進農業機械的引進。對于創新型種植方式予以大力推廣和支持。只有更新農民手中的器具,才能讓他們在從事農業種植的過程中提高效率、增加干勁、實現增收。而且對于先進的種植方式要多加鼓勵和推廣。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二)完善就業服務平臺,協調勞動力供需
1.對于就業信息的宣傳,設立專門的服務平臺
通過媒體電視的宣傳,解決網絡在農村運用率低的問題,在電視和廣播上設立專門的就業信息宣傳節目,為無業、失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良好的就業信息,為他們提供一個就業信息交流平臺。
2.建立專門的維權平臺,保障就業人員的權益
政府要對來當地招工的企業進行認真的審核,拒絕有不良記錄的企業進入。從根本上保證就業人員被招聘后的權益,提高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積極性和政府的形象,避免損害政府形象的事件發生。
(三)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業
服務業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不僅可以提高經濟的發展速度,還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而且通過創業代替就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創業直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創業大多集中在個體經濟,有利于增強城鄉經濟活力。對于農村勞動力創業的行為,政府要多加支持和鼓勵。應該給予自主創業者一些優惠政策,增強創業者的信心。
四、結語
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關系到我國經濟健康的發展。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背景和問題,探討政府在就業促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只有妥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才能實現農村的產業轉型和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