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洋
摘要:農村公路在建設養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道路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本文通過對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現狀的分析和探討,進一步認識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工作,方便對癥下藥,促進相關工作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建設;養護;工作水平
前言
目前,我省部分地區農村公路在建設養護方面還存在建設養護不規范、重建輕養等問題。因而,全面分析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工作現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開展相關工作,對促進農村公路建設養護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
1農村公路建設的現狀
農村公路的建設關系群眾的根本利益,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要致富,先修路”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大勢所趨,是地方謀求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人民脫貧的致富航線。
1.1對公路認識不足
大部分地區對公路建設事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有比較直觀的認識,而對于公路寬度、彎道半徑、縱坡等關系公路使用功能的技術要素就比較陌生。比如:彎道半徑不符合規范要求,就影響車輛正常轉彎,導致部分車輛無法通行,或者需要多次倒車方可通行,同時,車輛轉彎時行車寬度比直線行車寬度大,公路彎道加寬不足時,需要占用對向車道,就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公路的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大大降低。
對公路認識客觀上的不足,就容易導致主觀上的忽視,在公路建設過程中,這些技術要素容易遇到社會各層的阻力,認為要之何用或者用處不大,很難形成質量監管的合力,保證公路保質保量的完成。客觀上,就是這種追求主觀上的效益最大化而忽視技術要素的情況,現階段部分地區仍然存在。
1.2建設資金不足
近年來農村公路建設等級越來越高,質量要求越來越嚴,加之我省地形復雜,安保工程的完善,部分地區農村公路每公里造價偏高,而國家建設補助資金還是參考地勢相對平坦地區的農村公路建設費用進行補助,總體偏低,地方配套資金需求量大,財政困難。比如,2017年某地區村道省級補助25萬元每公里,區級補助8萬元每公里,而同期計劃建設村道平均預算金額90到100萬每公里,在村道通過“一事一議”村民集資解決一部分資金的情況下,資金缺口依然很大。
客觀上由于資金的不足,助長了由于認識不足導致的阻力,很大程度迫使地方政府出于無奈通過壓縮公路建設成本,犧牲公路技術要素來完成公路建設。
1.3基層技術力量薄弱
公路建設質量的保證離不開質量監管,除監理單位作為有償技術服務方履行質量監管以外,基層主管部門的監督也至關重要。現階段,通村公路建設中鄉鎮交管站從事質量監管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并且缺乏定期的專業技術培訓,導致專業知識相對滯后,同時,鄉鎮技術人員流動頻繁,造成技術力量反復流失,無法形成長期有效的監督。
1.4個別設計指標不適宜
部分地區地形條件較為復雜,個別設計指標達不到要求,比如:山嶺、重丘地形,連續起伏的山丘、陡峻山坡、懸崖、深溝等地形變化復雜,地面自然坡度大部分在20°以上,公路平、縱、橫線形大部分受地形限制,相關公路技術指南中要求最大設計縱坡不得超過11%,工程施工特別困難,難以實現。
2農村公路養護的現狀
2.1重建輕養
公路“三分建,七分養”是交通部門在長期的工作中積累的基本經驗,對農村公路來說,養護工作尤為重要。但是,由于農村公路建設周期短、見效快,有很強的政治、經濟效益,但養護周期長、投入與效益產出比不明顯,使得地方政府都愿意搞建設,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搞養護,對公路養護缺乏正確認識。
2.2養護經費投入不足
近年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農村公路里程、交通量不斷增加,通行能力顯著提升,加之由于建設資金、質量認識不足造成的先天缺陷,農村公路路況總體水平偏低,農村公路養護工作量、養護難度和養護成本大大增加,而養護投入并沒有“水漲船高”,《四川省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縣鄉道的養護要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安排,養路費給予適當補助;村道養護由村采取“一事一議”等民主方式解決。部分地區在實施過程中,鄉道養護按2000元/公里?年標準,村道養護按1000元/公里?年標準進行補助,缺口部分由各鄉鎮財政和村委會“一事一議”等渠道籌資解決。基層財政困難,養護里程逐年遞增,典型“狼多肉少”,現有養護投入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護需求。
2.3養護水平有待提高
養護技術日新月異,很多好的技術、設備、經驗等都在高等級公路上得以運用和發展,而農村公路養護機械化、專業化、規范化建設還相對滯后。農村公路養護機構專業機械設備配備還不齊全,基層養護技術人員結構復雜,學歷、素質總體偏低,養護知識更新跟不上技術發展,缺乏系統的學習和專業培訓,缺少專職機械操作人員和專業管理人員,總之在應對復雜的養護難題,日趨繁重的養護任務時,養護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的建議
3.1正確認識公路建設與養護。經過近幾年公路建設的高潮期,目前公路建設已接近尾聲,地方政府應當從業績、政治、經濟效益的考量中走出來,以人為本,從實際出發,修人民群眾想修、愿意修、支持修的路,修經得起檢驗、安全、舒適、規范的路,應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做好公路養護工作,延長公路使用壽命,保障人民群眾的安全暢通出行。
3.2適當提高建設養護資金。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不同的地質條件、經濟水平制定不同的補助標準,適當提高山區建設養護補助資金。地方政府補助應隨農村公路里程和財力的增長逐步增加,同時可以通過吸引企業投資,社會捐助,路域資源開發等方式積極開拓資金來源。
3.3提高基層監管水平。從政策上解決基層監管人員的編制問題,改兼職為專職,改變交通建設技術力量流失現狀,同時上級交通主管部門適時開展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創新性的培訓活動,比如:實地教學模式,將從省上、市上學習回來的前沿知識、理念傳遞到基層,提高基層管理水平。
3.4因地制宜,合理優化建設指標。綜合考慮公路建設地區地質、地形條件,適當放寬局部路段技術指標,通過提高路面抗滑性能,設置減速帶、警示標志、安保設施等安全冗余措施彌補相應不足。
3.5提高養護水平。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優化人員配置,加強人才培養。根據養護工作需要,在充分學習掌握的基礎上,適當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與既有機械配套,組建現代化機械隊伍,從人工作業為主的模式向機械與人工相結合,機械作業為主的模式轉變,建設現代化應急保通中心,提高養護工作效率、養護工程范圍和質量,提高地區應對公路自然災害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