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軒
摘要: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于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毫無疑問,金融危機后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這些都是經濟新常態的題中之義。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許多中小企業由于體量小、融資難、抵押物不足等問題,引發了大量信用風險。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各方因素的變化,結合我國國情,深入剖析特定時期,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激增的成因,進而為解決這一惡性難題多角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激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長達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而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粗放式增長方式。而就在這一增長方式下,催收了一批有中國特色的中小企業。不可否認,中小企業在我國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就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革,尤其是經濟領域更為明顯。而就在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之際,許多中小企業由于“先天不足”都發生了信用風險,而且是一段時期的集中爆發,給整個中國的金融環境造成破壞,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和影響
(1)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經濟發展應該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都會出現增速“換擋”的想象。例如,日本在1950年到1972年期間,GDP增速大約為9.7%,但是到了1991年到2012年期間,GDP增速降至0.86%。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經濟“換擋”是一種正常現象。而反觀中國,無疑是處在經濟換擋期,但即使處在經濟換擋期,GDP增速依然保持在7.5%以上的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經濟體。
(2)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方式不斷改善
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年,我國資源、環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社會保障體系欠賬也較多。首先、資源消耗大,資源約束凸顯。在2013年的時候,中國GDP占世界的比重為12.3%,但能源消費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為20%,可見我國能源利用率較低,粗放型發展方式明顯。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石油、鐵礦石等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作用越發明顯;其次,環境污染嚴重。我國有進3億農村人口、近6000萬城鎮人口喝不上安全的飲用水,京津冀地區頻發霧霾污染事件,這些環境污染事件都給人民留下了切膚之痛,環境污染已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最后,社保體系不完善。不可否認,我國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保網絡,但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平衡,跟提出的“兜住底,易流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已迫在眉睫,原來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無法為繼,透支人口紅利、社保體系滯后的非人性模式也已無路可走。面對經濟新常態,唯有忍痛割腕,調整經濟結構,轉換發展方式,才能使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3)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轉向服務業及創新驅動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經濟發展速度“下臺階”,經濟發展效益“上臺階”。長期以來,我國依靠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為代表的第二產業貢獻GDP,而以科技創新,高端服務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始終是發展的短板。加之近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已成為我國消費的主流;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大量涌現;新型工業化已在全球掀起浪潮,全球工業版圖正在重新構畫。這就更突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動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必將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動力引擎。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情況分析
(1)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作為占我國企業總數近99%,對GDP貢獻超過60%的中小企業來說,變化可謂來的迅猛、來的徹底。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帶有許多先天不足,如發展起步晚,初始資本低,盈利能力弱等特點,而這些都是制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后,許多大企業都已有相當實力和較高的信譽,金融機構的風險厭惡屬性,致使中小企業的缺點更加突出,融資更加困難。
(2)中小企業自身因素
1、資金需求迫切。許多中小企業在創辦之初,原始資本投入就不足,加之后期運營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所以融資需求極為迫切。
2、抵押物不足。中小企業大多在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盈利能力較弱,因此能過提供給金融機構的抵押物很有限,而且往往抵押物的折扣率較高,達不到融資標準。
3、管理水平不佳。由于中小企業所處的市場地位較低,人才招聘時同樣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所招聘人員的業務水平通常不高。這就致使企業的創新能力、財務管理能力、風險防控能力都相對較弱,進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融資時,讓使許多金融機構望而卻步。
(3)金融機構因素
1、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此類金融機構普遍具有風險厭惡屬性,加之內部管控嚴格、審批流程繁瑣、人員風險意識強,業務準入門檻高,這就致使中小企業很難符合銀行標準。
2、以天使投資為代表的機構。此類機構具有一定的風險偏好,資金相對雄厚,管理比較完善。但只對高成長、高回報、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業適用,并不具有普世價值。
3、以小額貸款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此類機構具有準入門檻低、手續簡便、擔保條件低的特點,但利率和其他收費較高。近期發生的多起小額貸款公司催債事件表明,此類公司管理還不完善,風控能力較弱,清收壞賬手段粗暴。這就致使許多中小企業,對小額貸款公司又愛又恨,而小額貸款公司也并不能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4)政府因素
不可否認。近些年,政府出臺了許多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一方面一些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另一方面一些政策針對性不強,存在“隔靴搔癢”的問題。例如政府出臺的一些融資擔保政策,準入門檻并不比銀行低,許多中小企業依然沒能融資成功,也沒有從根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三、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激增的原因分析
(1)中小企業風控能力不強
1、出口形式變化。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外貿出口出現下滑,致使許多原來依靠低端生產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一時訂單銳減,而這些企業往往具有一定的生產慣性,雇傭工人較多,產業轉型很困難。
2、消費模式變化。過去我國在經濟生活方面,基本是解決“有無”的問題,即溫飽問題。但隨著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我國消費模式發生重大變化,開始解決“好壞”的問題,即小康問題。在許多產業的中低端環節,積累了大量的中小企業,也因經濟變化受到沖擊最大,出現許多倒閉破產現象。
3、環境管控的變化。隨著我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環境管控日益嚴格。而許多中小企業依然還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業,不能適應我國對環境管控的變化,致使許多企業被強制停水停電,甚至被強制關停。
4、管理能力不足。許多中小企業往往人員少,多為“一言堂”。領導者的管理水平、經營理念、前瞻意識往往不足。這就直接導致企業,沒能跟上時代的潮流。更有甚者,領導者素質不高,誠信度不高,存在極大的道德風險。
(2)金融機構管理漏洞
1、銀行業績壓力。隨著我國銀行不斷增多,銀行間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銀行利潤不斷變薄。這就致使一些銀行開始經營一些風險較大的業務,比如次級貸款等。一些原來不具融資資質的中小企業現在也能帶到款了,致使信用風險陡增。
2、人為道德風險。一些金融機構人員,由于一時間看到貸款條件降低,貸款流程簡化,便萌生違法之心。加之,我國銀行內部管理還不完善,就容易出現銀行內部人員和企業勾結騙貸的惡性事件。
3、政策解讀不到位。有一些地方,政府作為擔保,為小企業進行融資。作為銀行也應該核查企業資質,而不是只要有政府擔保就“放行”。一味地追求政治效益,而曲解了政策初衷。
(3)政府政策忽冷忽熱
1、急于求成,一刀切。一些地方礙于上級對中小企業扶植政策的壓力,沒有深入調查了解企業,僅僅為了完成任務,致使準入企業魚龍混雜。這一方面造成政府債激增,另一方面政府信譽受到損害。
2、戛然而止,無連續。有些地方發生了政府擔保企業違約后,一些部門為保證政府信譽的一時之安全,在中小企業正常續作貸款時變相不做擔保,致使企業一時無法找到合適擔保而被動出現信用風險。
總結:我們要順應經濟新常態的潮流。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中小企業自身要苦練內功、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實力;金融機構要寬嚴結合,創新針對中小企業的擔保方式,加強內部控制;政府部門則要對癥下藥,對相關政策要“善作為”,加大問責力度。希望在分析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激增的成因后,能為科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提出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陳世清.對稱經濟學.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2]古鵬峰.大數據時代“數據質押”融資模式分析.當代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