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起
摘要:通貨膨脹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的繁榮穩定。本文通過對以往學者對通貨膨脹成因的總結與梳理,針對影響通貨膨脹成因的有關要素提出政策性建議,對減少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對本國經濟穩定增長、和諧發展和社會安定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通貨膨脹;影響因素;政策建議
一、引言
通貨膨脹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的繁榮穩定。當發生通貨膨脹時,市場價格不能反映資源的真實價值,生產者有可能盲目發展生產,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畸形發展,導致整個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通貨膨脹會助長企業大量囤積商品,人為加劇市場供求矛盾。通貨膨脹是一種隱蔽的收入再分配手段,還影響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使貨幣收入增長速度高于物價上升速度的居民受益,低于物價上升速度的居民受害。當人們對通貨膨脹有了預期,很可能促使惡性通貨膨脹循環,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過度的通貨膨脹會使整個經濟環境變化無常,使企業對未來的生產失去信心,社會各階層居民的矛盾加劇。正因為通貨膨脹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很多國家都把保持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長期主要目標。因此,研究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減少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的沖擊,對本國經濟穩定增長、和諧發展和社會安定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與回顧
針對通貨膨脹形成機制的分析,國內外學者己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
貨幣因素角度:王耀媛(1998)認為,政府為了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通過發行貨幣間接向公眾收稅,即為通貨膨脹稅,這已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使用;何筱微(2007)認為,由于時滯原因,貨幣供應量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長期內更明顯;余永定(2007)認為,貨幣供應量過多是通貨膨脹的誘因;蔣淞卿,李晴(2010)認為,國內貨幣供給量過多為近年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
需求因素角度:任保平,陳丹丹(2008)從不同方面搜集3年來的月度相關數據對需求因素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現,兩者存在相關性,通過進一步分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對通貨膨脹的關系,認為消費和投資對其影響大,凈出口對其影響小。
成本因素角度:范志勇(2008)通過分析工資和物價的相互關系,認為工資影響價格,價格反過來又會推動工資上漲,兩者相互作用可以引發通貨膨脹;張文朗(2010)認為,僅有成本因素時,不會發生通貨膨脹,當與其他因素相結合時,就助長了通貨膨脹的發生并進一步證實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傳導機制。
結構因素角度:李曉西(1994)認為,勞動生產率不同、工資趨于一致的情況存在于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分之間,這恰恰是導致我國經濟轉軌期通貨膨脹的結構性原因;吳劍飛,王綺(2010)從產業結構入手,通過數據分析認為,物價水平的變化與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有關,產業畸形發展導致總供給波動。
國際因素角度:劉元春,閻文濤(2008)通過建立多個變量的向量自回歸模型,認為2006到2008年間,我國不斷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輸入型通貨膨脹已經顯著出現;胡建國,杜亞斌(2008)認為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等國際因素,外匯占款導致的貨幣供應量上升以及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是2008年我國通貨膨脹的原因。
預期因素角度:牛治翠(2008)認為人們的現期消費與未來物價預期有關,當人們預期未來物價上漲時,現在的商品價格相對降低,人們就會增加對現期商品的過度消費,進而影響現在的物價水平;林景潤(2010)通過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認為當通貨膨脹預期達到一定范圍值時,預期不再是影響通貨膨脹的原因。
三、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分析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認為過多旳貨幣供給是引發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即在經濟發展中,引起物價全面上漲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貨幣供給的增長率超過了經濟的增長率。反映貨幣因素的指標較多,包括貸款額、貨幣流通速度、流通中現金(M0)、狹義貨幣供應量(M1)以及廣義貨幣供應量(M2)等等。
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的《就業、信息和貨幣通論》中,通過對有效需求理論的分析認為,通貨膨脹是由過度需求引起的,即當社會已經處于充分就業時,如果有效需求繼續增加,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常用于衡量需求變動的指標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國外對本國的凈需求。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理論主要從供給方面來尋找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認為通貨膨脹根源不在于需求方面的變化,而在于總供給方面的變化,即在總需求既定的情況下,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物價水平的上升。導致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土地成本、原料成本、勞動力成本以及農產品成本等。
四、政策建議
(一)貨幣供應量的過多增長,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產生,且貨幣供給量會對通貨膨脹產生較大的影響,貨幣供給的增長幅度越大,通貨膨脹越嚴重。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一種貨幣現象,但基于目前我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快速發展必然伴隨著各種有效需求的增加,對貨幣量的需求也會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只有在超過社會總有效需求時,才有可能產生通貨膨脹,否則所增長的貨幣供應量,必然被消費及投資等需求消化。因此貨幣管理當局應當按照社會需求量的大小來調節貨幣供給,利用利率、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等手段調節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可以抑制通貨膨脹;
(二)對于因需求因素引發的通貨膨脹,主要通過抑制過度需求來治理通貨膨脹。而過度需求主要源于過度的投資需求,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及股票市場投資等,而過度投資的主體主要包括個人、企業及政府等。為此,我國應控制信貸規模,進行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拓寬投資渠道,完善產業進入制度,提高部分行業的進入壁壘,加強投資監管,并規范公眾投資行為,鼓勵公眾合理化、多元化投資,從而有效治理因需求過度引發的通貨膨脹;
(三)對于成本因素引發的通貨膨脹,我國應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結構性財政政策的供給效應,加大對部分產業、部分項目、技術研究等投入,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控制產品價格上漲有效應對因成本因素引發的通貨膨脹;
(四)通過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通過減稅等手段來抑制現期過快的通脹時一定要考慮到時滯因素,更為常見的情況是嚴重通脹期已過,前期采用的調控手段才剛發揮作用,反而會使經濟趨向于緊縮,不利于經濟的穩定,政策工具收到適得其反的結果,事實上何時推行政策指令,以獲得預期的結果往往是一個難于把控的難題。
參考文獻:
[1]王耀媛.美國的通貨膨脹與治理[J].世界經濟,1998(2).
[2]陳丹丹,任保平.需求沖擊與通貨膨脹——基于中國的經驗研究[J]. 當代財經,2008(6):9-13.
[3]范志勇.中國房地產政策回顧與探析[J].學術交流,2008(8):60-66.
[4李曉西.轉軌過程中的結構性通貨膨脹[J].經濟研究,1994(10):28-32.
[5]林景潤.我國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及經濟波動的非對稱性分析[D]. 東北財經大學,2010.
[6]吳劍飛,王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影響我國價格總水平的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0(4):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