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容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新課程理念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做到有趣味性、實效性、針對性。現結合本人對課程標準的認識和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讓學生愛上《品德與社會》課,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活”起來。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感悟
近年來,有許多教育者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我很贊成。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 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進行自我教育。
1.開展多種課堂活動,引起共鳴
在《品德與社會》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的健康成長》一課中,對于有關誠信、有關假鈔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來表演假鈔使用者的心態以及嬸嬸知道自己收到了假鈔之后的心理斗爭,以及當我說要把假鈔用出去時嬸嬸的態度變化等,通過不同人物的表現和對比,讓學生更加真實的感受到誠實的價值。通過學生演—老師評—學生再演—老師再評等過程,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假鈔的社會危害性:如果那個買雞的人是故意使用假鈔,甚至與制造、銷售假鈔有關,那就是犯罪行為,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多數人遇到假鈔,都可能像賣雞的大嬸一樣,是偶然碰上的,而不是故意的。但是,如何對待手中的假鈔,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讓學生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而且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一直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別人做得一樣好,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進行自我教育。
2.開展課外社會實踐活動
雖說課堂是德育的主陣營,但單憑課堂內的40分鐘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機會,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轉化為道德行為。
二、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自我教育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在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中,進行自我教育。在教學中,為了學生體驗生活的需要,經常采取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生活模擬、演講、編報、主題班會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各種體驗。如教學《我們的生活與環境》一課,我在課前讓學生先做一個身邊環境污染的調查。通過調查,學生發現環境污染特別嚴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河水呈暗黑色,散發著臭味……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在組織教學時,我利用學生身邊的一些常見的例子幫助學生初步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現在,塑料制品豐富多彩,特別是在包裝上的運用更是極為廣泛,如方便袋、一次性飯盒、小食品包裝袋等,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是,由于人們濫用和不能有效回收,也給環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讓學生自己統計最近兩天丟棄的塑料包裝袋,結果全班加起來,人均接近兩個。接著再以一個學校、一個鄉鎮計算,一天丟棄的塑料袋有多少,會造成多少污染?結果讓學生瞠目結舌。我趁熱打鐵,給學生講塑料在地下分解所需的時間,讓學生明白造成環境污染易,治理環境慢、難的道理。要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的道理。教育學生將所學到的環保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讓學生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使我們的品德教學能更加貼近兒童的生活,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用真情感化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眾所周知,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的教育,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情感教育永遠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經。在小學的思品教育中,我們只有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用充滿情感的話語去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要用寬容的心去教學,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課堂環境愈寬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愈充分。因此,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就會促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創造因子都處于最活躍的狀態,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總之,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藝術。曾有人把孩子的心田比作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行為的種子,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我們只要心中時時有學生,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我們教師就可以讓《品德與社會》課堂色彩斑斕,讓學生興趣盎然,讓《品德與社會》課堂“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