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作文教學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寫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因為這樣才能吸引別人的目光與注意力。而數學課堂中,我們卻希望課堂穩步行進,學生都能接受,沒有問題。然而看似順利的課堂卻危機四伏,對學生的聽課意識、思考能力都是一種摧殘。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故意設置點“障礙”,讓學生跨一跨,在刺激他們的挑戰和探究欲望的同時,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進而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如何設置“障礙”,在哪里設置“障礙”呢?下面我就結合一些課堂實踐談一談如何欲擒故縱、設置“障礙”,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
一、設置疑問障礙,促進思考
明代陳獻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足以說明疑問在學習道路上的重要位置。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將疑問作為第一個“障礙”拋給學生,促進他們的思考。這里的“障礙”可以是學生自己設置的,還可以是教師提出的。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教師通常會舉例一些生活中圓形例子——圓形的井蓋、圓形的車輪、篝火晚會上圍成圓形席地而坐的人們……這些生活現象都表現了圓怎樣的特征呢——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樣的疑問拋出,不僅僅體現了生活與數學的關聯性,激發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并使之服務于生活的意識,同時還促進學生加強了數學方面的思考與理解。
再比如,教學《倒數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都是先出示幾組乘積是1的乘法算式,讓學生先觀察,再說一說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幾個不同的聲音“結果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乘積是1的兩個數是倒數”“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對于不同聲音,教師不予以肯定或否定,讓學生作判斷,帶著自己的疑問開始琢磨倒數的定義。在咬文嚼字中,使學生認識到“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既要突出“乘積”,又要突出“互為”。
由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障礙”雖然使學習道路多了一些坎坷,卻吸引了學生主動去探究、去發現,這些知識不是教師主動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設置認知障礙,激發辨析
疑問可以促進學生思考,這些“障礙”是生成知識的關鍵點,其實除了關鍵點,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還有許多生長點,抓住這些生長點,我們設置“障礙”,激發學生去辨析,再認識,探究得到本質后,對知識作結構化的提升。
比如,在復習《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時,我們會將某些相近的知識點作匯總與對比:①將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拉成一個長方形,周長和面積怎樣變化?②將一個平行四邊形的紙片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周長和面積怎樣變化?③將一疊本子理齊,本子的正視圖是一個長方形,再將它傾斜,正視圖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怎樣變化?這三題隸屬于同一知識點下的不同情形,使其羅列在一起,無疑是給學生設置了認知“障礙”,“逼著”他們去找相同點和不同點,跨越“障礙”的過程就是認知、攀爬的過程。這節復習課上,我們還可以呈現這樣兩道題:①一塊三角形花圃,底25米,高22米,平均每平方米產鮮花50枝,共可產鮮花多少枝?②一塊白菜地形狀是梯形,它的上底是9米,下底是12米,高是18米,如果平均每棵白菜占地9平方分米,這塊地里一共可種白菜多少棵?
教學中,教師通常都是順著學生的思路,克服認知障礙,完成學習過程。可是我卻故意在“為難”學生,將一些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混合到一起。當然,認知障礙不是隨意安插的,一般要安排在復習課或練習課中,在知識點掌握的基礎上,再混合進行辨析、認識與提高。
三、設置閱讀障礙,激勵審題
課堂上學生需要思考,所以我們設置了疑問障礙,促進他們動腦;練習中需要辨析,所以我們設置了認知障礙,激發他們找異同、再認識。然而,習得的知識最終都要落到卷面上去考查的,因此,閱讀與審題的技能,是需要學生掌握與提升的,更需要教師去設置“閱讀障礙”。
比如,在教學完《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后,我們會遇到求不規則形體的體積,我們會遇到“上升”“上升到”等字眼或是多余條件,處處有“障礙”,都在干擾或誤導學生,就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閱讀與審題能力。還有些綜合題有許多條件,其實題并不難,只是我們不少學生看到條件多了就懵了,導致“開天窗”或亂寫一通。因此,我們在平日的練習中,要設置閱讀障礙,激勵學生仔細審題。
比如,五上教材《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中有這樣一道習題:小力和小紅各有三張卡片2、8、5,兩人各抽一張,組成一個兩位數,共有多少種拿法?這里,可以將題目稍作拓展,如果兩人各添加一張卡片6,又會有多少種拿法?如果小力添加一張卡片6,共有多少種拿法?不斷設置閱讀障礙,就是帶領學生讀題、審題、思考,培養習慣的同時,不忘方法教學。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上需要“障礙”,這些“障礙”就是一個個關鍵節點,有了它們,課堂就會跌宕起伏,學生就有了思考、辨析、審題、成長、收獲的機會,盡管過程可能不是一帆風順,卻呈現了別樣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