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艷+王業美+趙玲瀟+徐艷
【摘 要】近幾年,創客運動在各行各業刮起熱潮,創客教育也成為教育界的研究熱點。筆者通過中國知網和超星數據庫高級檢索,對國內創客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并對其總體研究進行述評,以期加深對創客教育的認識和理解,為我國創客教育的發展研究提供思路。
【關鍵詞】創客;創新;創業;創客教育
一、創客及創客教育的概念
“創客”一詞源于英文單詞“Maker”,即創造者,可理解為廣義的創客,狹義的創客可參照克里斯·安德森在《創客:新工業革命》中的描述:不以盈利為目的,利用3D打印技術和各種開源硬件,努力把各種創意變為現實的人[1]。創客教育隨著創客運動的發展應運而生。我國學者楊現民認為:創客教育是一種融合信息技術,秉承“開放創新、探究體驗”的教育理念,以“創造中學”為主要學習方式和培養各類創新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2]。
二、國內創客教育研究特征
(一)研究數量總體呈“噴井式”增長
筆者以“創客教育”為主題關鍵詞,在CNKI的中國知網全數據庫進行檢索,截至2017年8月18日,共檢索到1010條結果。其中,根據發表年限,創客教育的研究從2013年的3篇開始,2014年穩中有升達到了15篇,在創客熱潮背景下和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學者開始高度重視創客教育,2015年相關的研究文獻數量增長到148篇,2016年達到486篇,2015年9月,國家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探索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這意味著由社會“創客運動”引發的創客教育熱潮,正式進入國家層面的教育發展規劃中。截至2017年8月18日,在CNKI以“創客教育”為主題檢索,已經達到349篇文獻研究,預計2017年底,將會超過500篇。
(二)研究機構權威化
借助超星發現軟件以“創客教育”為主題關鍵詞進行學術趨勢可視化分析,數據顯示創客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國內研究機構的構成特征體現出我國的創客運動基本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傳播。
(三)研究領域集中化
總體來看,國內學者對創客教育的研究更趨向于與創客教育相關概念的比較研究或創客教育視閾下的探索發現、概念革新。如傅騫[3]的《從優化管理到促進創新-物聯網教育應用目標發展概述》;王旭卿[4]的《面向STEM教育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等。對創客教育的內涵和本質的研究相對較少,如楊現民和李冀紅[5]的《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等。創客教育下的研究盡管各有側重點,但始終聚焦在教育領域,其研究呈聚焦化的特征。
三、推動國內創客教育發展的建議
創客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創客教育前景廣闊。我國的創客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念的啟示”或“教育界的創客行動”上,而應成為破解我國創新瓶頸的突破口。目前我國創客教育既需要理念的深化,更需要實踐的普及,這就需要明確國家、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責任,以促進我國創客教育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國家層面:加快出臺創客教育規劃,強化政策保障
當前,創客與企業的創客行動十分迅猛,各級政府也出臺了良好的支持政策,而創客教育方面還未引起重視。國家應盡快出臺《創客教育發展規劃》,在國家層面上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使創客教育在經濟資源、硬件環境、課程體系、教師隊伍、評價標準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安排,推動創客教育盡快走進校園。
(二)社會層面:加強校內校外、校企合作,推動社會創新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高度融合,尤其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在社會層面上,推進創客教育前進的關鍵詞是“協同”。包括家校協同、校企協同、政府協同,創客組織與教育系統和科研機構協同。促進創客教育與學校對接,與社會融合。
(三)學校層面:順應形勢,推動創客教育成為常態
創客教育要發展成新型的教育形態,必須實現中小學校、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對接和貫通。當前我國創客教育還只是在個別學校自主運作,距離全面進入學校教育還很遠。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組織培育創客社團,成立創客空間,拓展創客實踐平臺。可以預見的是,短期內創客師資會非常緊缺,學校要加快組建創客師資隊伍,積極組織相關培訓,為開展創客教育提供優質師資支持。另外學校應鼓勵教師進行創客教育方面的教學改革或研究,推動創客教育成為常態。
四、結語
創客的發展方興未艾,創客思想對教育的影響潛移默化。創客教育不僅利于研究學生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利于加強學生的創業與就業能力。探索具有普適性或較高推廣價值的創客教育模式[6],增強創新人才培養力量及人才核心競爭力,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這需要政府,社會、高校、教師、企業等各方的參與和大力支持,未來,學生在學習中進行創造,創新與創業齊頭并進,高等教育將邁向新的臺階,創客思維將帶領教育走向全新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克里斯·安德森.創客:新工業革命[M].蕭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7-19.
[2]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2):23-24.
[3]傅騫.從優化管理到促進創新—物聯網教育應用目標發展概述[J].中國電化教育,2014(334):69-73.
[4]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J].理論與爭鳴,2015(343):36-41.
[5]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134):23-34.
[6]吳俊杰.創客運動與STEM教育—專訪“創客教父”Mitch Altman[J].中小學信息教育,2013(12):39-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