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慧 周夕茹
(駐馬店市精神病醫院 兒童少年精神科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精神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
劉智慧 周夕茹
(駐馬店市精神病醫院 兒童少年精神科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目的分析精神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狀態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駐馬店市精神病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0例,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n=45)和精神康復護理組(n=45),采用簡明精神量表(BPRS)評定精神病性癥狀嚴重程度;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定患者病情。結果治療前,兩組BPRS評分和NOSI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PRS評分低于治療前,NOSIE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康復護理組BPRS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NOSIE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康復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提高精神康復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改善預后,值得推廣。
精神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
精神分裂癥是中國精神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見于青壯年人群,具有病程長、病情復雜、遷延不愈、易復發等特點,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1]。因此,對于精神分裂癥,應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但除藥物治療外,系統、科學的精神康復護理極為重要,對改善病情,降低疾病復發率具有重要意義[2]。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駐馬店市精神病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0例,納入標準: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者;可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者;病程≥5 a者;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者;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者;腦部器質性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或隨訪性不佳者;智力障礙者;有自殺傾向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n=45)和精神康復護理組(n=45)。常規護理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0~60歲,平均(39.5±3.8)歲;文化程度:初中29例,高中及以上16例;精神分裂癥類型:偏執型精神病22例,單純型精神病13例,緊張型精神病10例。精神康復護理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1~60歲,平均(39.8±3.9)歲;文化程度:初中30例,高中及以上15例;精神分裂癥類型:偏執型精神病24例,單純型精神病12例,緊張型精神病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精神分裂癥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常規護理組采用常規護理,精神康復護理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精神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1.2.1生活技能訓練 監督并指導患者完成生活技能訓練,告知患者遵守病房制度,帶領患者參加集體活動,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訓練患者基本社交禮儀,指導患者合理著裝。針對訓練內容制定一系列考核,并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予以物質或精神獎勵。
1.2.2社交技能訓練 治療后,病情有所緩解,應積極開展社交技能訓練,如訓練患者談話技巧,培養其表達感受,處理沖突的能力,告知其宣泄情感的途徑,糾正其異常思維和行為,調整其不良人際關系和生活習慣,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
1.2.3服藥技能訓練 可采用集體上課和個別交談的方式幫助患者認識疾病,提高其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使患者學會自我觀察病情,掌握藥物的作用與不良反應,了解堅持遵醫囑服藥的重要性,以提高治療依從性。
1.3觀察指標采用簡明精神量表(BPRS)評定精神病性癥狀嚴重程度,分值越高,病情越重;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定患者病情,分值越高,治療效果越好。

治療前,兩組BPRS評分和NOSI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PRS評分低于治療前,NOSIE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康復護理組BPRS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NOSIE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PRS評分和NOSIE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常規護理組比較,bP<0.05。
精神分裂癥在精神科臨床中極為常見,是一種反復發作、病情遷延不愈的慢性疾病。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因素包括心理因素、遺傳因素和社會因素等[3]。目前,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治療手段仍為藥物治療,近些年來,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發和應用在極大程度上改善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控制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精神分裂癥的預防和復發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難題,應予以重視。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患病的同時經常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例如郁悶、自卑、悲觀、消極等,且日常生活能力差,自我效能差,增加患者家庭負擔[4]。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與護理有了嶄新的認識,認為為更好地確保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應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5]。在該理念的引導下,精神康復護理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精神分裂癥患者必不可少的護理措施。相關文獻報道指出,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強精神康復護理不僅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和康復效果,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其早日回歸家庭、回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BPRS評分低于治療前,NOSIE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精神康復護理組BPRS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NOSIE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與常規護理方式相比,常規護理+精神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更好,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病情。
綜上所述,精神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具有重要價值,可提升患者精神康復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改善預后,值得推廣。
[1] 班瑞益.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3):155-157.
[2] 劉艷,江學鋒,宋慧娟,等.康復護理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3):509-512.
[3] 劉琴,黃秀芳,謝秀欽.精神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療效的影響[J].福建醫藥雜志,2012,34(3):161-162.
[4] 趙根娣,朱紅姣,潘潤德,等.綜合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4):23-24.
[5] 王錦芬,姜義彬,胡芳珍.綜合性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3):109-113.
R 4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9.136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