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康西+王大壯
摘要:伏里土陶是民間藝術的一個品種,是民間藝術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其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隨著伏里土陶的發展,它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了解這些內涵,可以讓人們發現當地人對生活的向往。本文先介紹了棗莊伏里土陶的藝術特征,又基于特征闡述了它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伏里土陶 文化內涵 藝術特征
棗莊伏里土陶是由民間藝人創造出來的,加入了人們的智慧,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即它源于民間,又為人們服務。正是因為它扎根于群眾,才會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而生活的點滴與藝術融合后,可以讓藝術有更多的造型,增加土陶的美感。
一、伏里土陶和鳥圖騰
迄今,在挖掘或發現的伏里土陶中,有很多關于鳥的器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雙環鳥壺,陶壺罐子的口部被拉長,變成鳥的頸部和下喙,鳥的頭部是整個壺的壺蓋,在壺的腰部用兩個圓環代替了鳥的翅膀,呈八字,著重突出了鳥的頭部。[1]它傳遞的只是一個表象信息,但卻有著豐厚的文化。想要真正地解讀一件藝術品,必須了解藝術品背后的時代內涵以及當時的社會風俗,這些內容由其所在地域所決定,是藝術品的最終解釋。專家經過數次的研究和嚴格的測定,找到了對這件陶器的真正解讀:該陶器屬于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到龍山文化之間,是東夷部落創造的文化,當時正處于原始社會,山東發生了一次人口遷移,人數眾多,東夷部落從山東遷移回到南方。所以,專家推斷伏里人的祖先是東夷人。東夷部落經過了長時間的遷移后,最終在這里定居,他們的圖騰是鳥,在已經發現的文物中,有很多和鳥有關的陶器,比如鳥響鈴等。
此外,專家經過多次研究后,發現了東夷部落鳥圖騰的歷史蹤跡,從中得知:當時部落中的一部分族人生活在靠近渤海的地區,由于他們的圖騰是鳥,所以歷史又把他們稱作是鳥夷,由此得出部落會把鳥圖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還有些部落會把龍作為部落圖騰,隨著部落圖騰的升華以及文化的融合,衍生出了“龍鳳文化”。伏里土陶的陶器中,有大量與鳥有關的造型,由此體現出當地人們對鳥的敬仰。[2]
二、伏里土陶和生殖崇拜
伏里村內對土陶的俗稱是“耍貨”,常見的土陶制品分為祭祀、生活等類型。伏里土陶除了受到鳥圖騰的影響外,還受當地人們對生殖崇拜所影響,比如孩兒枕。孩兒枕在所有陶器中最具代表性,因此,村內舉行廟會時,很多婦女都希望得到一個孩兒枕。除了孩兒枕,另一個必須提到的是陶鬶。陶鬶是古代做飯使用的工具,結構奇特,陶器底部是三條空心尖腿,與盛酒的容器類似。對于這三個尖腿,有人提出,如果把三個這樣的容器連在一起,其擺放會更加穩固,食物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煮熟,但經過仔細觀察后可以發現,陶鬶的外形與女性的乳房相似,上面有裝飾的花紋。
伏里土陶用生動的形象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因此,它又被人們稱作活化石。而當時的人們在求子活動中,經常使用伏里土陶,體現了人們的文化信仰。
三、伏里土陶和吉祥寓意
在伏里土陶上,經常會以不同的動物圖紋作裝飾,而這些動物的形象也與生活緊密相關。比如獅子、蟾蜍等,這些都是很多民間文化所使用的吉祥物,人們會為每個吉祥物賦予好的寓意,以表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蟾蜍由于外形比較丑陋,被人們認為能夠“辟邪”。漢代后,蟾蜍又被賦予了財富的象征,故蟾蜍被人們所崇拜。專家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伏里人將“有后”作為生活的定義,他們把下一代作為自己的希望,是傳遞的根本。所以,當地會制作很多大小不同的蟾蜍,用于表示自己對下一代的期待,并給予蟾蜍足夠的重視。由此總結出,伏里人會用蟾蜍表達自己對下一代的喜愛,把具體的心理過程物化,但此處的下一代多為男孩。同時,金蟾玉女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寓意是珍貴美好的物品,是人們希望得到的物品。
伏里土陶除了會用動物表現美好的寓意外,使用的香案、香筒也是人們表達美好期望的一種方式。比如在香案的兩側會用文字裝飾,一側是“三義和”,另一側是“福”“壽”,前者是借用劉備、關羽、張飛兄弟間的團結,贊揚義與和;后者是直接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期盼,希望自己到達的人生高度。對于香筒,表面裝飾的圖案是荷花、菊花、魚等,希望實現年年有余的美好心愿。
從香筒與香案中不難看出,從古代到現代,人們一直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情,表達了對天、地與自然的崇高敬意。而伏里土陶也受此影響,從另一方面表達了伏里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
四、結語
我們無法用語言描述伏里土陶藝術,對于藝術作品的賞析只有把它與其所在時代和社會背景融合在一起,才可以用時間真正了解它的文化內涵。但對于文化內涵的分析,必須以藝術特征為前提。近年來,棗莊的伏里土陶愈加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觀賞這些藝術作品,并被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深深感染的同時,也會由衷地佩服民間藝人,產生藝術的遐想。
參考文獻:
[1]胡晨晨.伏里土陶發展的價值取向及受眾程度[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6(02).
[2]馬筱鈺,徐成.古雅樸拙 遒勁曠達——伏里土陶傳人甘言軍作品賞析[J].大眾理財顧問,2013(05).
(作者簡介:咸康西,男,北京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小組成員:咸康西、王大壯、莊一兵)(責任編輯 宋旭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