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館的建設與管理對于群眾文化的發展意義重大,但其職能往往不能明確,其職能的發揮也往往因此受到限制,如何更好地發揮文化館的職能是文化工作者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本文分析了群眾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并指出文化館的實際職能,結合實際情況為職能的發揮提出建議,幫助文化館職能進一步發揮,為群眾文化服務,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館建設 群眾文化 職能與發揮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民族、各國家間的藝術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且交流傳播加快。長時間內流行的群眾文化,代表了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時代內的整體面貌。高速、密切的文化交流,是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機遇。發展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是全民文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群眾文化的內涵價值
群眾文化的內涵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解釋。在當前多元的文化環境下,群眾文化的內涵就變得更為豐富多樣,最為重要的前提是“群眾參與”。群眾文化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業余生活中,自發地參與以娛樂生活為目的的社會性文化。群眾文化以人民群眾為文化活動的主體,目的是滿足群眾自我精神生活、娛樂所需,主要以共同娛樂、互相學習為主要活動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廣場舞、踢毽子、太極球等,都算是群眾文化。
在科學技術飛速進步、文化交流更為頻繁的背景下,群眾文化所汲取、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視野也在不斷地擴大,同時,自由的群眾文化傳播也變得更為廣泛、快速。群眾文化交流消除了民族、年齡、各階層工作者之間的隔閡。以廣場舞為例,廣場舞也叫做排舞,是一種健身舞種。排舞早已風靡世界,進入中國并興起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也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如今,不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大街小巷,只要有空地的存在,就會有廣場舞的身影;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都喜愛著這種群眾活動;無論是男女老少,是教師、白領或是環衛工人,在晚飯后都會聚到廣場上共同舞蹈,這就是廣場舞的魅力所在,也正是群眾文化的魅力所在。[1]
二、文化館的職能與發揮
開展有意義的群眾文化活動,有利于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和諧,提升民眾體質及生活水平。集體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忙碌的城市節奏與日益增多的樓宇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群眾文化活動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活動,消除了各民族各行業間的隔閡與差距,消除了宗教與習俗的制約。線下的群眾文化活動,把人們從虛擬世界解脫出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加運動量,有利于全民體質的改善。[2]
城市風行的群眾文化也代表著整個城市的意識形態,展現了城市風貌。所以,城市要面向世界,要倡導優秀的、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
我國的群眾文化,也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文化的優化演進,汲取民間文化的精華,摒棄民間文化的糟粕,最終呈現給人民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并將這種最優秀的民族文化傳遞給世界,展現大國風貌。
作為公益性文化工作機構——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作用
服務作用也是文化館建設中一個重要、實際的用途,它為市民的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活動場地,避免了市民在活動用地中可能引發的沖突或矛盾。為充分發揮文化館的服務職能,在服務中要充分考慮群眾體制、文化素質、用途上的差異,文化館工作者要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級、各個地域、各個年齡,了解群眾文化活動的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安排。
(二)導向作用
現階段,我國已形成城鄉國家、集體、個人分別或是共同組織文化活動的新局面,將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的人們組織起來參與文化活動是文化工作者愿意見到的。為適應群眾文化的多元化特點,文化館要堅持用高尚文明、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去占領城鄉思想文化陣地,擔當群眾文化建設的主角;把握群眾文化積極向上的正確導向,將政治宣傳、文化娛樂、文化消費等各方面結合起來,努力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三)監督作用
文化館在實施導向作用時,要做好監督,這也正體現了文化館的作用之一,即監督作用。文化館監督群眾文化活動的意義是否積極向上,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監督社會現象,以群眾文化消除丑惡現象,以群眾文化弘揚精神文明。[3]
三、結語
文化館的建設及管理對于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意義重大,它關系到民族的復興與其在世界舞臺上的發展。文化工作者要明確群眾文化活動的意義及內涵,明確文化館應盡的職責,根據群眾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文化館職能,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盡最大的努力,從而促進文化工作者自身工作水平的提升以及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麗靈.淺析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實踐中的職能與發揮[J].讀書文摘,2017(01).
[2]阿依克孜·克里木.試析如何發揮文化館在社區群眾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4).
[3]王建政.淺析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實踐中的職能與發揮[J].大眾文藝:學術版, 2016(02).
(作者簡介:王建華,男,中專,榆樹市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