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沖 張羽飛 阮仕海
【摘要】洛南盆地天然礦泉水資源賦存于縣河流域冰蝕盆地中,為淺層承壓水,屬富鍶偏硅酸型飲用天然礦泉水。本文分析論述了礦泉水的區域地質背景、水文地質條件,水質、水量特征,為今后洛南盆地天然礦泉水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成果。
【關鍵詞】洛南盆地;淺層承壓水;天然礦泉水;鍶;偏硅酸
前言
通過在洛南盆地開展天然礦泉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發現縣河流域冰蝕盆地中賦存有天然礦泉水資源。發現的6處礦泉水井(泉)點含水層為第四系下更新統沖湖積砂卵石淺層承壓水,最大涌水量1476.58m3/d。經一個水文年水質分析,鍶含量0.20~0.54mg/L,偏硅酸含量25.11~30.08mg/L,為富鍶偏硅酸型飲用天然礦泉水。本文分析論述了洛南盆地礦泉水形成的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及水質、水量特征,為洛南盆地天然礦泉水資源進一步勘查評價及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成果。
1、區域地質概況
洛南盆地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屬暖溫帶南緣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718.4 mm,地表河流主要為南洛河、縣河兩大水系及支流。
1.1 地形地貌
洛南盆地系一山間丘陵盆地,盆地內地貌形態有河谷階地、冰磧梁塬、低山丘陵,外圍被基巖低中山環繞,地勢總體由西向東漸落,并向盆地傾斜。盆地中以冰磧梁塬為主,在下更新統早期和中更新統早期前后兩期冰川刨蝕作用下,在縣城及其以西下部有被掩埋的冰川盆地,為區內天然礦泉水的主要富集地帶。
1.2 地質概況
洛南盆地形成于第三紀,沿南北斷裂斷陷形成,北屬華北準地臺南緣的豫西褶皺帶,南屬秦嶺地槽東秦嶺褶皺帶,中部盆地系構造過渡帶。
地層巖性在低中山區發育元古界和震旦系變質片巖、板巖,奧陶系白云巖;低山丘陵區為古近系紫紅色砂礫巖;冰磧梁塬上覆Qp2(2)eol風積粉質粘土,下伏Qp2(1)gl冰磧泥礫與Qp1(1)gl冰水沉積漂卵石,在間冰期堆積了Qp1(2)al+l沖湖積物,為砂卵石與紅粘土交替沉積物,其中砂卵石為礦泉水主要含水層;河谷階地區為全新統沖洪積砂質粘土與砂卵石。
2、礦泉水形成的水文地質條件
礦泉水分布在冰川活動形成的冰蝕盆地中,含水層為第四系下更新統沖湖積(Qp1(2)al+l)砂卵石,層厚18.60~22.00m,頂板為泥礫,底板為基巖,水位埋深26.05~30.00m,單井涌水599.62~1476.58m3/d,水力特征為淺層承壓水。淺層承壓水補給形式為縣河河水及沖積層孔隙潛水的下滲補給,由縣河向冰蝕盆地中運移,自補給區向北東徑流,流向縣城東部的冰川溢口,在溢口處以上升泉形式又向縣河排泄(圖1)。
3、礦泉水水質特征
礦泉水在豐、平、枯不同水期采集的水樣均無色、無味、無嗅、清澈透明,為低礦化淡水;礦泉水界限指標鍶含量0.20~0.54mg/L、偏硅酸含量25.11~30.08mg/L,為富鍶和偏硅酸型礦泉水;水化學類型均為HCO3·SO4-Ca型,表明淺層承壓水循環條件良好(見表1)。
4、結論
(1)洛南盆地礦泉水賦存于縣河流域的冰蝕盆地中,含水層為第四系下更新統沖湖積砂卵石淺層承壓水,主要接受縣河河水及沖積層孔隙潛水的下滲補給,涌水量599.62~1476.58m3/d。
(2)礦泉水的界限指標鍶含量0.20~0.54mg/L、偏硅酸含量25.11~30.08mg/L,為富鍶和偏硅酸型飲用天然礦泉水。
(3)洛南盆地礦泉水現狀條件下為城區應急供水,水量豐富、水質良好,具有礦泉水資源開發潛力。需做好水源地保護,進一步勘查評價,確定礦泉水資源量。
參考文獻:
[1] 陜西地質綜合地質大隊.陜西省洛南縣-商州區-山陽縣天然礦泉水資源調查報告[R].2015
[2] 陜西地質綜合地質大隊.洛南縣衛東—八里橋重點地段天然礦泉水資源調查評價報告[R].2015
作者簡介:王沖(1988—),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等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