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強
【摘要】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國的光伏發電迅猛發展,投資持續升溫,跨界涉足該領域的企業越來越多。本文在總結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特點的基礎上,闡述了集中式、分布式光伏電站面臨的產業環境和投資風險因素,并結合多個項目實際收益情況,提出投資光伏發電的策略,為新涉足光伏發電投資企業的提供參考。
【關鍵詞】光伏發電;投資;策略
引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總要求,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光伏發電具有安全、清潔等特點,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來,為推動我國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光伏發電投資呈幾何級增長。但光伏發電作為資金密集型產業,初期投資大、回收周期長,雖然由于技術進步,成本持續降低,但目前總體仍依賴于國家政策支持,在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面臨著國家補貼、上網電價下降以及與傳統能源的真正商業競爭,這給投資回報帶來了不確定性。所以在投資光伏發電項目前,必須充分了解分布式、集中式光伏電站優缺點以及面臨的環境和風險因素,根據投資企業自身實際和收益預期,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策略。
1.集中式光伏電站
集中式光伏發電主要優點:利于電網調度,可以參加電網調節;便于集中管理和運營維護;可規模開發,利于降低成本,降低電價,更具備競爭力。
投資集中式光伏電站面臨的主要問題:
1)需要建設指標。受國家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控制,集中式光伏發電站建設需要通過競爭獲取建設指標,各省評判標準不一、差異大,建設指標獲取難度大。甘肅、新疆、云南等地區2016年就已經停止或暫緩下達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指標,寧夏、湖北、陜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存在建成項目無指標現象。
2)存在棄光現象。西北等資源豐富地區,光伏裝機規模占全國的40%,但受送出、消納影響,棄光現象較為嚴重,2016年西北五省棄光率均在5%以上,新疆、甘肅地區棄光率超過30%。同時河北、山東等用電大省也出現了季節性棄光。
3)占地面積較大。地面集中式光伏發電站占地面積較大,1萬千瓦裝機規模占地約300畝。在我國消納較好的江蘇、浙江等地區受到林地、牧草地、農用地等用地性質限制,難以開發。
2.分布式光伏電站
分布式光伏電站開發遵循“就近發電、就近并網、就近轉換、就近使用”的原則,主要優點:不存在棄光現象;不占用建設指標;主要布置建筑物表面,不占用土地;投資相對較低、線損少,分布式380V就近上網或T接就近10kV線路,一般發電無需建設變/配電站,降低輸配電土建和安裝成本,項目投資相對較低;電價較高,除國家0.42元/千瓦時(含稅)補貼外,浙江、北京、上海等相對發達等地區給與分布式項目省、市、縣三級級補貼。如北京0.3元/kWh補貼5年,浙江省級0.1元/kWh補貼20年,上海0.25元/kWh補貼5年。
2.分布式光伏電站面臨的主要問題:
1)廠房屋頂壽命風險。廠房屋頂一般壽命10-15年。對25年壽命期的屋頂光伏項目,均面臨廠房屋頂更換的風險。對建設較早的廠房,可以采用BIPV型式(拆除原屋頂、用光伏組件+雨封替代),但投資相對高200元/kWp左右。
2)電費結算風險。分布式光伏發電首推就地消納、余電上網模式,以便獲取更高的電價,但就地消納需要與廠房使用/所有者和電網公司分別進行電費結算,對廠房所有者和使用者分離的項目、廠房使用者經營效益較差的項目,存在一定的電費回收風險。而且屋頂產權很可能在25年的期限內易主,增加了投資人風險。
3)融資和運維難度。分布式項目單體項目規模小而零散,導致當前對分布式發電的金融支持政策還沒有明確,融資困難,投資者資金壓力較大。同時維護、管理難度較大。
4)電網公司的支持力度。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就近接入電網或配電間,引起配電網潮流復雜化,影響電網單向保護的靈敏性和可靠性,相關的保護都需要重新整定,增加了二次設備和通訊系統的復雜性,也給配電網運維檢修帶來一定困難,且擠占當地電網公司的售電量。很多縣/市級電網公司特別是售電量較小的電力公司對分布式光伏項目的積極性不高。
5)環境影響發電量。隨著城市特別是工業發達地區的霧霾越來越嚴重,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發電量會受到顯著影響。
3.集中式、分布式光伏電站造價、收益比較
3.1 造價比較
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造價與項目規模、廠房屋頂結構(混凝土或彩鋼瓦)、屋頂使用方式(租賃或電價折減)、接入電壓等級、接入電網距離等關系較低大,實際單位造價約在6100-7200元/kWp,平均在6700元/kWp左右(含2%預備費,實際結算價格應更低)。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單位造價在6400-7000元/kWp之間。
根據收集的約100余個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光伏項目造價分析,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平均動態投資與地面集中式50MW新建項目投資相當。
3.2 收益比較
根據收集的各類地區100余個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發電站2016年收益情況,集中式光伏電站平均度電利潤約0.18元/ kWh,分布式光伏電站平均度電利潤約0.39元/kWh(扣除地方補貼后約0.13元/kWh)。分布式光伏電站相對收益較高但絕對收益不大。
4.投資策略選擇
《可再生能源利用“十三五”規劃》和《太陽能利用“十三五”規劃》陸續頒發,集中式光伏電站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市場形勢,而分布式光伏電站將迎來空前的發展良機。比較集中式、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資要素的難易程度,投資分布式光伏電站成為許多新涉足光伏發電領域企業優先選擇。
5.結語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光伏發電市場還不是完全的商業化市場,發展速度和投資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力度以及執行情況。未來光伏發電發展前景廣闊,但要實現電站建設成后長期穩定收益絕非易事,必須充分考慮集中式、分布式光伏電站特點,結合企業實際,謹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