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涇陽縣麥秸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例,分析其在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過程中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和封育治理措施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和產生的經濟效益,治理模式可以應用到整個縣城的小流域工作中來,予以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效益
1、基本情況
涇陽縣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總面積780 km2,地勢呈南北高中部低走勢。涇陽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縣域有三條過境河流,其中渭河一級支流涇河流域面積634 km2,二級支流冶峪河流域面積45.7 km2,清河流域面積100.5 km2。
2、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及效益
多年來,涇陽縣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設防,以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并舉,在塬面、塬邊、溝道、溝坡層層設防,逐漸探索建立了“山、水、田、林、路、園”綜合治理的模式,經過多年的治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們以麥秸溝科技示范園項目為例,探討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及效益。
2.1 小流域概況
麥秸溝小流域位于涇陽縣東北部原龍泉鄉境內,是涇陽縣北部山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該流域所處位置屬于渭河二級支流冶峪河流域,西臨嵯峨山,東與三原縣為界,地形屬于黃土高原溝壑區。流域總面積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1.27km2,水土流失類型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流域內水保措施體系以溝道防護、植被恢復、科技試驗為主。
2.2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結合麥秸溝小流域實際情況,我們對原有治理措施進行了加固提高,在塬邊、坡面、溝道等水力侵蝕較嚴重地區重新布設了新的水保措施,主要有水保林、經濟林、溝頭防護、封禁治理、監測設施等。
2.2.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流域內塬面、塬坡分布有大量的梯田,梯田主要種植以游客采摘為主的釀酒葡萄、櫻桃、柿子、冬棗等農產品,為防止游客過多對田埂、田坎造成損毀導致水土流失,我們對示范區內梯田田埂、田坎按照標準進行了整修,對游客旅游參觀的主要路線路面進行了混凝土硬化,并在道路兩側修建了排水溝和集雨水窖,在葡萄園區我們布設了農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通過試驗示范來研究解決北部旱腰帶地區農業缺水灌溉的問題。另外,我們對部分道路進行了漿砌石護坡,對溝道做了溝頭防護,以此來減少地表徑流對塬邊、溝邊的沖刷,從而減少侵蝕,減少水土流失。涇陽縣素有陜西“關中白菜心”之美譽,是我省典型的農業大縣和蔬菜大縣,治理水土流失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農業生產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水保綜合治理的基礎就是工程措施,工程措施的作用就是為林草種植和農業生產創造條件,最終起到保水、保土的作用,實現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
2.2.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麥秸溝小流域位于渭河平原和渭北高原的過度地帶,屬破碎殘塬地貌類型,降水量常年不均,農業灌溉條件差,林草郁閉度低,水土流失嚴重。當年,為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麥秸溝小流域采取個人承包荒山荒坡,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構建建設管護主體,建立基地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并且堅持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產業開發相結合,大力發展以葡萄為主的縣域經濟支柱產業,企業還意將此地打造成一處集農業生產、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生態旅游景點。因此,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并結合企業發展理念,重點對坡度較緩有造林條件的區域進行人工造林,采取魚鱗坑整地方式,以側柏為主營造生態林,從而攔蓄坡面徑流,減輕坡面沖刷,防止陡坡土層滑塌造成水土流失。對于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我們栽植柿子、冬棗、李子等經濟林品種,方便游客采摘的同時還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葡萄園區采取林草間作的方式種植三葉草,防治裸露地表水土流失,同時對地邊埂實施植物護埂措施,通過栽植黃花菜保護邊埂不被雨水沖刷。此外,為實現景區內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綠化目標,我們在道路兩側按季節特性栽植了多品種行道樹,既美化了環境又鞏固了路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應用在麥秸溝小流域可以說比較成功。
2.2.3 水土保持封禁管護措施
經過十多年的連續治理,麥秸溝小流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為了更好的鞏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防止因人為破壞而導致的治理失敗,我們對流域內部分區域進行了封禁管護,在封禁管護區與外界的主要交匯處設置封禁圍欄,防止人畜進入,并建設管護房,派專人看管,達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2.2.4 水土流失監測設施
為突出麥秸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科技示范效應,同時填補我縣黃土高原溝壑區水土流失監測工作的空白,在示范區窯洞賓館西南部坡地建設徑流場一處,在主溝道泳池北部建設卡口站一座,購置了試驗儀器,通過監測試驗為我縣北部黃土高原溝壑區水土流失研究提供了依據。
2.3 效益分析
麥秸溝小流域自1998年開始投資建設,到現在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示范鄉村,成績顯而易見。作為成功治理模式,我們始終堅持把水土保持科技試驗示范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以試驗示范促治理開發。在籌集資金渠道上采取以個人投入為主,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補助、地方政府配套為輔的多渠道籌資方式,治理效果顯著。十二五期間,我縣建設成效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糧食年產量25萬噸以上,“黑白紅綠”四色產業(茯茶、奶畜、葡萄、蔬菜)發展快速,地區GDP截止2015年為160.2億元,整合北部礦山企業,實施天保工程、“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綠化造林5.3萬畝,封山育苗3萬畝,省級、市級生態鎮各1個,生態村8個。這些措施下來,水保綜合治理不僅使的小流域生態逐漸恢復平衡,也創造了很高的經濟價值。十三五期間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治理,廣泛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持續開展北部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擴大全縣綠色版圖,力圖2020年森林覆蓋率25.28%,要完成這個目標,小流域治理依然是重點。
3、結語
涇陽縣是陜西關中平原上的一個縣城,近年來采用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尤其是麥秸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極大作用。涇陽縣水保工作任務重,作用大,通過梯田、谷坊、溝頭防護等工程措施,水保林、經濟林等林草措施,水平犁溝、等高耕作等耕作措施,既能夠使小流域生態逐漸恢復,又能夠建立起特色產業,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其成功的實踐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孫莉英,蔡強國,陳生永.東北典型黑土區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2,03:36-41+57.
[2]婁平平,劉強,梅道亮,郭峰.賦石水庫集水區小流域治理措施體系淺析[J].中國水土保持,2016,12:26-29.
作者簡介:李娜 (1985年12月18日),女,漢族,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人,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