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宏
【摘要】干旱山區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工程因水源短缺,且人口居住分散,地形高差較大,有管道距離長,壓力等級高,管道布設難等特點。其方案的合理選擇是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所在。本文以白銀市平川區種復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工程為例,選用三種水源從不同角度進行比較分析,確定工程最合理的設計方案。
【關鍵詞】干旱山區;飲水安全;方案
1、概述
平川區種復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工程地處白銀市干旱山區,涉及到平川區種田和復興2個鄉17908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該工程最高日用水量為687m3/d,年總用水量為19.29萬m3。屬Ⅳ等小(1)型,Ⅳ型農村供水工程。
2、工程方案比較
項目區地處山區,溝壑縱橫,山大溝深,地貌特征可分為河谷平原區及黃土梁峁地貌區,區域地表水匱乏,溝道內常年沒有徑流,只有在雨季出現季節性洪水。建集中供水工程只能依靠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建分散工程可選擇集雨水窖工程,以項目水源特點和分布情況,選取三個方案進行比較。
2.1 集中供水工程方案
項目區現狀已打成7眼灌溉機井,均已配套機電設備。水質和出水量相差很大,但只要經過不同程度的凈化處理,都可作為本項目的供水水源。
2.1.1 【方案一】
根據項目區已有7眼機井的水量和水質分析,水源選擇利用平川區扶貧辦2006年9月在種田鄉百豐村河谷右岸Ⅰ級階地上新打的機井作為供水水源,本機井出水量為66m3/h,水量充足,水質相對良好,在水源地建凈水廠1座,井水經過消毒后,根據項目區人口居住情況實行分壓供水,分設2個供水區域,供水入戶,覆蓋項目區的全部用水人口。
全受益區共設2個供水區域,供水管網獨立布置,其中在Ⅰ供水區設1#干管,下設3條分干管,10條支管,15條分干管支管;在Ⅱ供水區設2#干管,下設2條分干管,4條支管,14條分干管支管;采用供水到戶方式。
2.1.2 【方案二】
根據項目區已打成7眼機井的分布現狀,每個井的水質、水量以及村民的居住情況,可以在拉排河、石溝和黑水溝各選1眼機井作為供水水源,其中位于拉排河的井最多,從上游到下游分別為常家崖溝1眼,百豐村1眼,常家圈3眼(其中原人飲工程1眼,新打2眼)常家崖和百豐2處井的水質基本相同,但出水量相差很大。常家圈3眼井水質最差,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中表1(生活飲用水水質常規檢驗項目及限制)和表4(農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質指標及限值),超標指標共7項分別為:總硬度1092.8mg/L,超標2.43倍和1.99倍;硫酸鹽414.2mg/L,超標1.66倍和1.38倍;氯化物652.4mg/L,超標2.61倍和2.18倍;溶解性總固體2454mg/L,超標2.45倍和1.64倍;鐵0.53mg/L,超標1.77倍和1.06倍;錳0.23mg/L,超標2.3倍和不超標;鋁0.135mg/L,超標1.35倍和沒有放寬值。
石溝井和黑水溝井水質化驗指標基本相同,超標4項,分別是總硬度692mg/L,超標1.54倍;硫酸鹽450mg/L,超標1.8倍;溶解性總固體1230mg/L超標1.23倍;鐵0.42mg/L,需進行處理才能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
2. 2 分散供水工程方案
2.2.1 【方案三】
根據項目區近年來解決人畜飲水的經驗,利用天然降雨,集蓄雨水來解決項目區的飲水問題。項目區現狀每戶有1眼水窖約30 m3,集流場利用農戶房屋建筑屋面和庭院硬化。根據目前用水現狀,在正常年景水量可滿足人畜用水要求。但在枯水年,集雨水窖蓄不上水,人畜飲水就存在問題。本次規劃每戶再打1眼30 m3水窖,相應配套集流場,豐水年蓄水,枯水年取用,達到以豐補枯的目的。
2.3 三方案綜合比較
三方案直接費投資估算比較見下表。
3、結論
經綜合分析比較,【方案一】工程總投資供水成本均較低,取水保證率高,利用原來井水,水質好,凈化費用低,運行成本低,水源放在1處,管理運行方便,建(構)筑少,供水管網布局合理。【方案二】工程總投資、供水成本均最大,有2眼機井水源水質差,處理工藝復雜,處理費用高,運行成本高,需建3處凈水管理站水廠,上三套凈水設備,運行管理不方便,運行管理人員多,占地面積大。【方案三】工程總投資、人均綜合投資較大,水源保證率低,水量水質沒有保障,建集流場占地面積大,不利于環境保護,工程分散,不便運行管理。因此,從設計合理、經濟適用、運行管理方便、水源、征地多方面綜合比較,設計推薦【方案一】。
參考文獻:
[1]《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CJ3020)
[2]《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程》(SL310-2004)
[3]《平川區種復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工程初步設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