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婷
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各地區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都探索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城鎮化模式,本文選取典型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和成都模式,對其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和方式進行比較。
城鎮化模式,是指一個國家、地區在特定階段、特定環境中城鎮化基本特征的模式化歸納和總結。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所以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國沒有統一的模式。在實踐中,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蘇南模式——以鄉鎮集體經濟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這是一種借助鄉鎮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蘇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這種模式在當時特定的背景下,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大大積累了經濟基礎,有效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布局分散、投資效率低等問題。
溫州模式——以分散家庭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溫州模式以個體經濟為主,以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并且以此帶動城鎮化的發展。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經濟形式家庭化、經營方式專業化、專業生產系列化、生產要素市場化、服務環節社會化。家庭經濟以及商品市場的發展,使剩余勞動力轉向家庭生產、專業市場的經營,從而促進人口向小城鎮聚集,使小城鎮規模得到擴大,促進了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珠三角模式——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的城鎮化模式。珠三角模式是一種以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集中的中心鎮為發展依托的城鎮化模式。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優越地理位置,在國家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大規模引進香港等地的外資,以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主要動力,通過出口導向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繁榮地方經濟。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進而實現城市周邊地區的快速崛起。
成都模式——以大城市帶大郊區發展的城鎮化模式。成都市2003年按照“全域成都”理念開展城鄉一體化實踐探索,以縣城和有條件的中心鎮為重點,按照城鄉規劃全域覆蓋、城鄉社會公共服務全域均衡的目標推動城鎮化發展,形成以大城市帶大郊區發展的成都模式。成都模式的特點是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創新現代農業的投融資機制,有效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衡配置。同時,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成都的城鎮化進程,非農業人口顯著增長。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不相同,各地區的城鎮化模式也不相同,選取典型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和成都模式,對其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和方式進行比較。
城鎮化發展的重點。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都開始于改革開放初期,在注重農業發展的基礎上,開始重視鄉村工業化,同時國有企業處于改制陣痛期,正好為粗放式發展提供了廣大的市場空間,使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迅速崛起發展壯大,成為東南沿海地區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成都模式形成于21世紀初期,當時城市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而鄉村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城鄉差距呈現擴大的態勢。為了破除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成都通過統籌城鄉規劃,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推動城鄉戶籍改革、土地流轉、產業布局,創新社會保障體系,引導農民逐漸轉變為市民。
城鎮化發展的方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三角模式,是自下而上分散發展的城鎮化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體制轉換和經濟短缺所引起,它們的城鎮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于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講,蘇南模式是工業催生型,其特征是在工業化基礎上,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工商企業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引起人口聚集,推動交通、餐飲等服務行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商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和技術信息市場的興起和繁榮。溫州模式是市場帶動型,其特征是建一處市場,活一片經濟,興一個城鎮,富一方百姓。通過實施“小商品、大市場;小城鎮、大戰略”,促使人口因為市場而聚集,經濟依托市場而繁榮。珠三角模式是城市轄射型,其特征是城市的特性和功能向城郊以及更遠的農村地區延伸擴散,進而形成圍繞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鎮和衛星城鎮群,依托于城市強力輻射能夠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并帶動了周邊農村經濟的發展。
城鎮化模式,是對城鎮化實踐的理論總結和抽象概括,反映了城鎮化的規律性。但是,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城鎮化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而表現出多樣性、差異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很難具體說明哪一種模式適用于哪一區域。因此,對城鎮化模式的研究,既要遵循城鎮化的一般規律,也要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特殊性,探索符合各區域發展的城鎮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