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三農”問題,簡明地說就是農業不發達、農村貧困和農村落后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城鄉發展不同步,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農業、農村在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改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村分布范圍較廣、農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三農”問題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領域。特別是我們已進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解決好“三農”問題是迫切之需。“農民到處都是人口、生產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因素,如果沒有他們的積極參加,任何社會的變革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改革,要想更好更快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必須要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要問題是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法制保障,而農村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點所在,農民法律意識缺乏,農村法治建設進程緩慢,深刻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實現全面依法治國不能忽視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全面從嚴治黨,嚴肅黨內作風紀律,“蒼蠅老虎一起拍”,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我國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也是“三農”中農村問題的重要部分,關切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其次,解決“三農”問題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而“三農”問題其實質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這是制約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制約因素。同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指明了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城鄉差距逐漸擴大。城鄉差距擴大,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是極其不利的,更越發偏離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而要解決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根本上在于解決好“三農”問題,推進城鄉同步發展。因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也必須首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三農”問題的解決是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要求。
再次,解決“三農”問題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提出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內涵的中國夢。中國夢展現了中國的宏偉愿景,順應了人民的利益呼聲,表達了群眾的熱切期盼,它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而中國夢實現必須要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它不僅是國家革命、建設的根本問題,它的解決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堅持不斷努力。首先,創新驅動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生態農業,發展和利用農業科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提高農業競爭力;推動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和構建新型農產品供求信息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擴大農產品的營銷市場,實現農產品“走出去”,進而推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步伐。其次,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 農民貧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農民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素質較低,農民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這必然影響著農業的發展和進步。解決農民貧困問題,需要發揮國家社會扶持和農民自救相結合的合力作用。一方面,國家在實施扶貧政策時,應該注意落到實處和精準;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農民應注重自身的素質能力的培養及意識,以便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然而,農民素質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政府社會的支持,提供相應的素質能力培訓機制,完善保障體制,留住農村優秀人才,控制住農村人才的流失,培育新型農民,才能根本地解決好農民的貧困問題。最后,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其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支出,促進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和水平;其二,加強農村社會治理,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嚴肅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作風,提高農村領導班子的領導水平和能力,完善農村基層監督制度,促進農村民主法治建設,構建新型和諧農村;其三,制定相關控制鄉村環境污染和加強生態保護條例,構建美麗鄉村,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鄉同步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