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靖翔
本文采用DEA方法對我國符合條件的地級市的環境效率進行測度,并對影響環境效率的因素進行探究。旨在探討我國地級市在環境效率方面的差異,這一差異的大小程度,以及影響地級市環境效率的因素是什么?結果表明,各城市的環境效率差異很大,并且對外開放水平、生態治理水平、生產技術水平、土地投入要素、人力資本均對環境效率有顯著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是同時面臨著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等一系列綜合問題的嚴峻挑戰。因此,將環境因素納入效率分析的框架之中,繼而在相同的投入條件情況下,探究全國288個大中型城市的環境效率,對環境效率進行測度,并對環境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針對各自城市的特點制定合理有效的提高環境效率的政策,加快各行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尋求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實現“十三五”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Fare(1989)首次將環境污染變量定義為非期望產出,運用非線性規劃徑向測度產出效率。Luenberger(1995)采用方向性距離函數和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環境技術效率進行了測度。匡遠鳳(2012)運用廣義的Malmquist指數和隨機前沿函數模型對考慮環境因素時的中國的生產效率及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狀況進行了研究。林伯強(2014)采用面板Tobit模型從人口、社會、空間和經濟等因素的角度來分析對環境效率的影響因素。
二、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本文將各省市的“三廢”排放量作為投入指標,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產出指標。
投入指標: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平方公里)X1 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期末人數(人) X2 固定資產投資(萬元)X3 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人)X4 供水總量(萬噸)X5 全社會用電量(萬千瓦時)X6 供氣總量(萬立方米)X7 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X8 工業二氧化硫產生量(噸)X9 工業煙塵產生量(噸) X10
產出指標:地區生產總值(當年價格 萬元)X11
(二)環境效率測度。運用MaxDEA Basic 6.6采用投入型BCC模型,對刪除變量缺失值以后的全國251個地級市的環境效率得分進行測算,并對結果進行省級分析。結果表明,在當前發展趨勢下,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的損失,才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環境效率影響因素分析。本文從對外開放水平X1、生態治理水平X2、生產技術水平X3、土地投入要素X4、人力資本X5等方面對影響環境效率的因素進行研究,在提出了缺失值之后,本文選取2016年215個城市截面數據對環境效率影響因素的數據進行Tobit回歸分析,結果可得,外資依存度對環境效率影響最大,外資依存度(X1)和實際使用外資金額(X2)均對環境效率有顯著的負作用。當其他因素不變時,外資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資提高1個百分點,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環境效率分別減小4.2459、8.92*10-10個百分點,外商直接投資影響很微弱,可以忽略不計;生態治理和生產技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環境效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生態治理水平(X3)和生產技術水平(X5)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環境效率分別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提高0.0034個百分點,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提高0.0024個百分點。生態治理對環境效率的影響比生產技術水平的影響更為顯著,且影響程度更大;綠地覆蓋率和土地投入要素對環境效率有微弱的負面作用,綠化覆蓋率(X4)和土地投入要素(X6)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環境效率分別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提高0.0045個百分點,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提高0.0033個百分點,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效率有微弱的負作用;人力資本積累存在著正向作用,人力資本積累水平(X7)提高1個百分點,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環境效率提高0.0016個百分點,這表明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對環境效率有微弱的促進作用,由此可得我們應積極發展對環境效率存在正向作用的因素。
三、結語
通過建立模型測算各省份大中型城市的環境效率以及其影響因素,我們發現GDP較高的城市其環境效率也表現比較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如今的發展不同于以往粗放式發展模式,更加注重環境成本問題,以便持續長久的促進經濟發展。此外,生態治理水平提高可以促進環境效率的提高;從長期看,應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積累。加快科學技術的革新,將這些革新、創新的成果切實運用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才能實現經濟的真正長足發展,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