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春衛
稅務籌劃戰略是企業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一個重要職能戰略。管理當局制定一個適合企業自身的稅務籌劃,并在積極執行稅收法律法規和新會計準則等相關政策的前提下實施動態稅務籌劃,能夠在管控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及實現財務管理目標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從固定資產形成與使用、研發費用的稅前扣除以及企業設立等方面對稅務籌劃進行了分析,旨在優化企業的稅務籌劃,促進企業穩健、持久經營。
一、固定資產形成與使用稅務籌劃
作為在企業具有重要意義的生產性資產,固定資產的購置、折舊的提取以及處置等經濟活動中都應該進行稅務籌劃,以此來實現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是固定資產的購置。在涉及固定資產購置的稅務籌劃過程中,投資者要綜合把握稅制以及稅制改革對投資過程的影響。根據外購固定資產繳納稅款的處理標準,增值稅可分為生產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以及消費型增值稅三種形式。其中,生產型禁止扣除外購固定資產的價款,折舊額以增值額形式據以課稅,其課稅基礎基本符合國民生產總值的統計口徑,所以稱為生產型增值稅;收入型只允許扣除當期計入產品價值的折舊額,也就是說課稅基礎增值額可以減扣當期折舊。其課稅基數具有國民收入的性質,據此稱為收入型增值稅;第三種增值稅,消費型具備一次性扣除當期購進固定資產價款的資格,除去外購生產資料價款后的納稅人當期收入余額即為增值額。由于其課稅基數限于消費資料價值,稱之為消費型增值稅。以上三種形式的增值稅,生產型課稅范圍最寬,消費型課稅范圍最窄,而收入型居中。就目前國內行業增值稅來看,生產型增值稅最為普遍。
其次是資產折舊。固定資產折舊實質上是一種費用,確切的說,是組成成本的一部分。做好折舊過程中的工作,既能促進產品成本的計算,也能增加資金收回的有效性,從而為生產資金提供保障。從已有的研究來看,以下四種因素將會對折舊額大小產生影響:固定資產原價、使用年限、凈殘值以及折舊方法。在會計準則范圍內,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以及雙倍余額遞減法等幾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而根據新會計準則要求,特定行業中固定資產的棄置費用,需要將現值加入固定資產原值,再進行折舊。比如石油天然氣水井及相關設施的棄置,需要在現值計算納入原值后再計提折舊。這就意味著,棄置費用增加了固定資產的原值,進而提高了折舊額。因此,要做好固定資產折舊的稅務籌劃工作,提高固定資產折舊額是必要途徑,通過減利來降稅。這種減少稅負的機制也叫“稅收擋板”。
銷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根據準則要求,納稅人在出售已使用固定資產時,如果該資產符合下列各項條件,則可以免征增值稅:(一)企業固定資產名錄中的貨物。(二)確保按規定管理并曾投入使用。(三)銷售價格低于原價值。若達不到上述條件,需要按照4%的征收率減半征收稅款。看似免稅比納稅收益,實則不然,在全面衡量企業該部分稅負以及現金流量后,免稅也許并不是最合理的選擇。因此,如果企業決定出售已使用的固定資產,需要將銷售過程中應繳納稅種綜合權衡,以合理價格進行已使用固定資產的銷售。
二、研發費用的稅務籌劃
企業的技術開發費用稅前扣除,與上年技術開發費用相比,當年實際增長10%及以上的企業,除了根據要求據實列支,費用可再次以實際額的 50%來抵扣費用發生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另外,對于盈利和虧損企業有不同標準。對盈利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大于上年10%以上的,實際額的50%超出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可就其范圍內的應納稅所得額予以抵扣,而超額部分,當年及以后都不具備抵扣資格;虧損企業則必須按規定據實列支,不實行增長達到一定比例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有關辦法。
三、企業設立稅務籌劃
為了確保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制定出最佳的投資方案,企業的投資決策在分析經濟可行性的基礎上,還應該對其他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包括投資地點、投資項目、投資意向、組織形式以及納稅人身份等問題進行統籌策劃。
(一)投資地點
投資地點的選擇上,企業不僅需要考慮其經濟條件、基礎建設以及發展前景,也會對稅收環境進行考察。稅收是國家調節經濟的杠桿,不同稅收優惠在吸引投資、調整產業結構上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要深入把握不同地方的稅收政策差異,進而制定合理的投資方案。就目前來看,我國在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地區以及保稅區等區域的稅收優惠力度較大,可作為企業投資和稅收籌劃的選擇。
(二)投資方向
為了優化產業結構,與稅收優惠政策的地區差異性相同,國家在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上也會實行稅收優惠。企業投資在產業的選擇上,可以充分利用稅收優惠的特點,進行稅務籌劃,以達到減少稅負的目的,比如重點投資高新技術產業、福利生產企業、第三產業等。
(三)投資項目
不同投資項目具有稅收待遇的差異。比如根據近年來相關稅收政策的調整,為正確引導生產與消費行為,煙、酒等產品將繼續征收消費稅;為保護環境,燃料油以及一次性木制筷子等產品需要征收消費稅。因此,企業需要充分了解各投資項目的稅收規章再進行選擇。
(四)投資意向
投資意向對于企業的投資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證券投資上。在購買債券與購買股票之間,企業往往難以選擇。對于投資意向的確定,企業應考慮自身意圖、資金規模以及風險應對能力,與此同時,稅收因素也不可忽視。如企業以獲得穩定收益為目的,則可考慮購買利息免稅的國債;相反,如果企業以高額收益或收控其他企業為目的,就可以考慮以股息征稅的股票為投資對象。
(五)組織形式
對企業組織形式的籌劃,首先要進行外部層次的考慮,確認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根據當下我國稅收政策,外資企業具有投資退稅以及利潤額兩面三減半的優惠政策,相比之下,內資企業在稅收上的優惠政策較小,操作不夠靈活。第二,要確定企業類型,比如公司制企業、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不同類型的企業享有不同的稅收待遇,公司制企業面臨被重復征稅的難題,既要征收企業所得稅,又要面向投資者股息征收個人所得稅。而獨資企業或合伙企業的經營收入依據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的標準征收個人所得稅。從這方面看來,公司制企業的稅負大于非公司制度企業,這將會是影響經營者選擇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公司制企業在非稅角度具有其他優勢,當企業規模不斷發展擴大時,其利潤水平快速,對流動市場上資產的售賣權利及管理水平的重視程度也會隨之增加,這種情況下,公司制企業的優越性就能得到凸顯,比如更易于從資本市場獲取權益資本,在籌資過程中的便捷性,承擔責任的確定性以及一定程度的經營風險等,此類的非稅優勢能有效彌補雙重征稅帶來的稅負壓力。因此,基于戰略目標的考慮,公司制是企業的較好選擇。第三,稅務籌劃也不可忽視對內部組織形式(分公司與子公司的差異)的考慮。在企業規模擴大以及投資過程中,成立分支機構是不可避免的發展階段,常見的分支組織包括子公司和分公司兩種形式。與子公司對應的概念是母公司,與分公司對應的概念是總公司。兩種形式在納稅方面具有不同要求,以子公司為例進行說明:子公司的成立需繳納注冊資本稅以及印花稅,同時需要向母公司支付費用和利息以獲取特許權使用,一般可在利潤中直接扣除;作為獨立法人,子公司在名稱、章程和組織機構方面具有獨立性,經營過程中需要獨立承擔所產生的債權債務;初期虧損不能沖減總機構的利潤,但可以享受獨立法人在減免優惠或其他鼓勵政策。本文認為,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需要把握好時機,比如針對營業初期易虧損的特點,可設立分公司,以分公司開業虧損額減少總公司的應納稅所得額。當企業逐步贏利時,尤其是外地營業區是低稅率時,可由分公司向子公司轉變,以便享受相應稅收優惠帶來的稅收利益。總之,企業需要全面把握稅收在不同組織形式上的政策差異,結合自身實際靈活選擇合理的組織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