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麥萍
預算管理不僅可以提前規劃資金流動方向及金額,將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還對企業在繳納稅款方面起到一定的規劃作用。我國法律中有規定一些業務的成本是不能超過某種金額即稅前扣除限額,按照預算,對于這些業務我們可以將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企業在這些方面的賦稅水平。在本文中,作者詳細介紹了企業在業務招待費、廣告費、業務宣傳費、公益性捐贈支出方面如何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
一、如何運用預算管理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
(一)利用預算進行業務招待費納稅籌劃。一家企業的正常運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應酬,比如說宴請生意伙伴等,這筆用于應酬方面的費用就是我們所說的業務招待費用,我國最新稅法規定,關于業務招待費用的稅務征收標準是:按照企業業務招待費用的百分之六十來扣除,但是最高不得超過企業年營業額的千分之五。這項條例的規定告訴我們,企業每年的業務招待費用的百分之六十是不計入納稅范圍的(前提是這百分之六十的資金金額沒有超過企業年營業額的千分之五),因此企業在對業務招待費用進行預算時需要把握限額臨界值,也就是業務招待費必須要小于或等于企業年營業額的千分之8.33。此外,企業需要將員工差率費、參加會議的費用等要區別于業務招待費分開記賬,并且索要發票或其他憑證,這樣可以全額扣除,不計入納稅范圍。
(二)利用預算進行廣告費及業務宣傳費納稅籌劃。現有稅法規定,一般行業的企業廣告宣傳費用稅前限額扣除為年營業額的百分之十五;諸如化妝品、醫藥、飲料制造行業的企業廣告宣傳費用稅前限額扣除為年營業額的百分之三十;但煙草行業的企業沒有稅前扣除,除煙草行業之外的其他行業,如果廣告宣傳費用有所超支,可以允許結賬之后再進行繳納。那么在進行廣告宣傳費用預算管理時,企業應該注意這樣幾個限額臨界值:假如一家一般行業的企業今年的營業額是150萬,那么所制定的廣告宣傳費用的預算值就應該低于22.5萬,化妝品、醫藥、飲料制造行業的企業廣告宣傳費用預算值應該低于45萬元。
(三)利用預算進行公益性捐贈支出費用納稅籌劃。不同于企業業務招待費用及廣告宣傳費用,公益性捐贈支出費用的納稅標準是,如果公益性捐贈支出費用沒有超過當年年利潤的百分之十二,則法律準予稅前扣除,不計入納稅范圍。應該注意的是公益性捐贈金額是企業每年的凈利潤(除去各項成本費用及公益性捐贈支出)。比如說某家企業預計要捐贈貧困山區五十萬,當年的捐贈前的利潤是1000萬,捐贈后企業年利潤為950萬,按照我國稅法的規定,當所捐贈額低于捐贈之后的利潤的12%也即114萬時可以在稅前進行扣除,不計入納稅范圍。作者強調,如果該企業要進行大額捐贈的話(超過114萬),為了降低企業的賦稅水平,企業可以采取按年分批次的進行資金撥出。
二、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樹立預算管理的企業文化。據了解,很多企業在預算管理方面的重視度還不是很高,包括領導在內,企業的工作人員腦海中還沒有這樣一個預算管理的意識,導致預算管理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作用并沒有真實的發揮出來,主要體現在各個項目資金限額只是流于形式,其約束力并不高,各項預算考慮不周全等等。為了更好的發揮預算管理在納稅籌劃中的作用,作者指出,企業需要提高對預算管理的重視,嚴格的按照預算來執行資金的流動,樹立預算管理的企業文化。具體的有:開展預算管理重要性的系列講座,深入學習財務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在日常工作中嚴格執行預算,強調不得有違規操作,否則必定重罰。
(二)注重榜樣的力量。這里提到的榜樣的力量也就是高層領導的帶頭作用,作為領導,首先就是自身要提高預算管理對納稅籌劃的重要性,要知道,一個項目或制度的順利實施離不開領導的首肯和支持,企業現在的預算管理狀況很大程度上都是高層領導不重視所造成的。其次,目前企業預算管理中的一大問題就是管理層費用超高不退,管理層需要從自身做起,不得因位置高而不顧制度的規定。最后,對于一些管理者自身沒有很高的自制力這一現象,作者認為,企業需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專項開展針對管理者的監督機制,一是督促他們重視、實施預算管理,二是監督他們是否嚴格的按照預算管理來進行各項工作,這種公開透明的監督環境將使預算管理的成效推向制高點。
(三)加強監督力度。正如上述所說,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是預算管理實施的關鍵。針對自制力差的管理者來說,加強監督力度可以督促他們重視、實施預算管理,還可以監督他們是否嚴格的按照預算管理來進行各項工作,避免發生管理層費用超高不退的現象。針對底層員工來說,監督機制可以讓其重視預算管理,有一種畏懼的心理在里面,對員工有一定的約束力,高層領導可以從監管數據上找出工作紕漏,后期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使預算管理的成效推向制高點。
(四)預算的編制及執行需要充分考慮到稅收的影響。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會發現,資金預算管理其實是可以改善企業的納稅狀況的,以往企業在進行預算管理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企業自身的納稅情況,作者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可以提高企業對預算管理的重視,盡可能的降低企業的納稅水平,實現最大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