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子睿
2016年前后,一場商業革命悄然而至,這場革命從2016年3月,AlphaGo擊敗李世石作為節點,正式走進了大眾視野,人工智能來了!對于人工智能,有人視為新的商機,有人視為洪水猛獸,那么,人工智能是什么?它將會怎么影響人類的商業社會呢?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人工智能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較好理解,爭議性也不大。有時我們會要考慮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沒有高到可以創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總的來說,“人工系統”就是通常意義下的人工系統。
關于什么是“智能”,就問題多多了。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自我、思維(包括無意識的思維)等等問題。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我們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難定義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關于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能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課題。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之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可以不可以賦予人工智能以真正的智慧,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社會倫理上,賦予機器以獨立人格是否可行?而這個問題可以分化出兩個問題,就是人工智能會不會導致人類大規模失業?以及人工智能可以給人類帶來哪些機會?
討論這個問題,我想有必要探討一下機器人法則。現在最通行的機器人法則,毫無疑問就是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再后來經過擴充完備變成了四定律,以下是定律內容:
第零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人類的整體利益不受傷害。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除非這違反了機器人學第零定律。
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沖突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器人在不違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由此可見,人類已經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威脅有所防備,但是,這一套定律有用嗎?其實沒用。
第一,這條定律本身就有一個致命漏洞,就是概念模糊,首先,我們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才叫做人類的整體利益,人類無法給其精準定義,所以,機器人自然無法準確理解,加入我們給機器人定義“正義”這個概念,要求其行為必須符合正義的準則,那么就會遇到社會倫理學的一個經典問題: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犧牲一部分人的權利,甚至是犧牲一小部分人的生命,這種行為是否可以成為“正義”?在這個問題沒有得到確定回答之前,機器人自然是無法準確定義。而絕大部分社會學家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非正義”,那么,如果機器人遇到這種問題,她該如何解決呢?
第二,我們可以設想這么一個場景,機器人駕駛汽車搭載一個心臟病人到了一個單行道三岔口,往各個方向開都會撞死一個路人,而停車會導致心臟病人死亡,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是高階人工智能經過大數據處理運算之后會發現,這種情況并非絕不可能發生,那么在符合機器人四定律的情況下,機器人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開車。人工智能失效了!
綜上所述,不管在未來,技術層面達到了什么程度,我們有且只有一個選擇:不賦予人工智能高等級智慧。
二、人工智能與就業形式
理解了上面所說,我們就很容易回答第二個問題:人工智能的普及會不會導致人類大規模失業?我的答案是:不會。
如果人工智能并不是讓機器人獨立于人類存在,那么,人工智能只能作為人類的工具,而不是一種新物種,他的存在就相當于歷史上蒸汽機,內燃機等等一系列生產工具,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根本驅動力都是人,并不是說人類依然擺脫不了重體力勞動,而是說,人工智能生下來的勞動力會重新附著在人工智能產業上。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眼光放長,在1785年,蒸汽機開始正式商業化普及,傳統的手工織布終于被機器生產所取代,以此為契機,農村出現了“羊逼人走”的圈地運動,一時間,破產農民涌入城市,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的社會閑置勞動力,也有人呼吁取消機器生產,把工作還給人類。但是,到了工業革命后期,英國的就業率不降反升,絕大部分失業人員都回到了就業崗位上。因為,雖然機器生產致使人類的手工生產規模急劇縮小,但是,與此同時,機器的生產部門卻出現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紡織工廠的機器維護等工作也出現,所以,這多出來的產能,就將閑置下來的人口又通通吸了回去。
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即便是到了機器生產機器的階段,人類也從來沒有因為機器的大規模使用而失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也就是說,技術的進步從來沒有成為人類獲得幸福生活的阻力,相反,他讓人類整體的幸福水平都獲得了提高。
那么,對于這一次產業革命,人類也大可以放心,雖然,人工智能會頂替掉人類的一部分就業崗位,但是,機器是始終無法完美模擬真實的。游戲玩家都會遇到一種情況,不論游戲怎么更新,引擎如何迭代,總會出現BUG (漏洞),否則在《黑客帝國》中,高階人工智能也不必建立一個“錫安”來控制不兼容母體的人。而機器的升級,仍然需要人來做,新產業帶來新就業機會,這句話放在人工智能的身上,仍然合適。
但是,我們仍然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雖然人工智能不會代替人類的就業,但是,低端的體力勞動仍然會被機器人無情的搶走,那個時候人類的工作必然是技術性空前增強的勞動,所以,機器人不會導致人類毀滅,但是一定會導致更劇烈的貧富分化。
三、人工智能領域有哪些商業機會
機器取代低端的手工勞動,是一個大勢所趨,但是人工智能并不是讓機器有了和人一樣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獨立人格,人類需要的并不是一個不受自己掌控的新物種,那么,人工智能普及帶來的商業機會都有什么呢?
前面AlphaGo的事件背后有這么一個技術支持,就是龐大的數據庫支持,這種利用統計學相關知識建立起來的龐大數據庫讓AlphaGo記住了當前世界中所有被下過的所有棋局,而它在調用所有資料時,采用的方法與我們利用Google進行圖片搜索的方式其實如出一轍,而這種方法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李開復研究“奧賽羅”黑白棋對抗AI的時候就已經使用,并且現在在更尖端的領域,這種方法依然有效。
所以,在這種技術背景之下,大數據平臺的搭建,就是伴隨著人工智能而產生的第一個產業。
人工智能由于不能被賦予高級智慧,所以,對于人工智能來說,近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傳統的流水線生產和低端的服務業,現在,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加利福尼亞州獲得牌照,正式商用化,各種各樣的管家機器人也已經進入實用化階段,所以,在未來,人類傳統的家政服務等服務業會產生一次重大革新。而對這影響最大的,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工人,富士康在連跳門之后,并沒有特別致力于改善員工福利,而是宣布,未來幾年之內,讓一百萬臺機器人徹底取代流水線工人,這樣的話,會帶來兩個社會變革,第一,商品成本降低,并且通過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新零售行業向傳統零售業發起沖擊,第二,低端勞動力工作機會減少,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所以,綜上所述,在未來二十年內,新型服務業,新零售等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產業會成為新的商業機會的涌現點,而這一帶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尚在建設過程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尚有大量的就業與創業機會,抓住這些機會,會讓財富增長速度加快,盡快實現財富自由。
四、結語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抓住機遇,規避風險,人工智能將會成為通往財富自由最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