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飛 丁冰

長征永遠在路上,黨性修養無止境。長征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的體現,更是當前時期走好新長征路,每個共產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坐標。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核心力量,走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路,堅持黨的領導核心是根本。本文基于對長征精神的釋讀,論述了重塑和加強黨性的途徑和重要意義,對于確保和鞏固我黨領導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長征,不僅實現了軍事和政治的戰略性轉移,也孕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風范、政治修養的集中展現,長征勝利80年來,不論時代、條件如何改變,長征精神始終沒有變,它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塊精神基石,砥礪著一代代黨員的精神信仰與價值追求。新形勢下,要走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路,鍛造黨的堅強領導核心是根本,而這關鍵是要每個黨員增強黨性觀念、加強黨性修養,在黨言黨、同心同德,使全黨真正擰成一股繩。尤其在現實中,一些黨員黨性觀念不強、黨性修養不高,面對風險和考驗出現了信仰喪失、價值錯亂和行為失范的情況,長征精神對新形勢下加強黨性修養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動力源泉,也是一個極具價值的黨性修養參照坐標。
一、長征精神之解讀
紅軍長征凡歷時兩年,有紅一、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共四支隊伍,轉戰15個省、市,行程兩萬五千里。在長征途中,紅軍既要與黨內錯誤路線作理論斗爭,又要與圍剿敵軍做武裝斗爭;既要克服吃穿用藥的基本生存問題,又要面對雪山草地的惡劣環境,政治與軍事、內部與外部、思想與現實、生存與環境等種種困難交織在一起時刻挑戰著紅軍的心理和生理極限。長征精神正是對所有這些隊伍的全部行軍過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實踐挑戰的高度總結與凝練,所以它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一)篤定革命信念和理想是核心點。理想信念是個體與群體激發斗志、凝聚力量的根本所在。紅軍長征,在物質條件方面幾乎是一無所憑,一邊行軍一邊打仗,缺衣少吃也缺少裝備,這種嚴峻形勢下,“別的什么都沒有,剩下的只有勇氣了(毛澤東)”,而這勇氣又來自哪里?來自對革命事業的忠貞不渝,對共產主義的忠實信仰。“平分土地”、“赤化全川”、“渡過嘉陵江,保衛黨中央”、“北上抗日,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去”,當年長征路上的這些標語恰是每一位紅軍戰士內心理想的生動寫照,也是支撐他們一路前進的信念。可以說,認識到革命理想信念所蘊藏的巨大能量是理解紅軍長征創造人間奇跡的一把鑰匙,“沒有理想信念,紅軍連一千里也走不了”,也不可能戰勝那么多常人看來不可能戰勝的艱難險阻。
(二)不畏險阻、不懼犧牲是基本點。從價值追求角度看,革命意味著“舍生取義”,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直接的表現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紅軍長征一路上都在排除艱險,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翻越了20余座大山,橫渡了30多條大河,遭遇大的戰斗超過400場,均每3天就激戰一次,均每走300米就會有人犧牲。長征前紅軍有30多萬人,最終到達陜北的只有3萬多人,血戰湘江一役8萬中央紅軍就有過半指戰員犧牲。可以看出,紅軍長征時刻都在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和犧牲,但紅軍并沒有被壓倒也沒有被嚇倒,前邊的同志倒下了,后來的同志又補上了,就這樣接續前進、直到勝利。
(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關鍵點。長征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涅槃蛻變的一個轉折點,這關鍵是確立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是當時黨內左傾路線的錯誤指導,左傾路線本質上是罔顧中國實際、生搬硬套馬列基本原理的表現。經過嚴峻的挫折,黨內大部分同志認識到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是唯一一條可以指導革命勝利的思想路線,遵義會議開始逐漸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堅定執行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取得一個又一個戰斗勝利,使黨和黨領導下的紅軍走上了發展壯大的道路。
(四)顧大局、守黨紀、同舟共濟是支撐點。紅軍長征是數萬人的隊伍一齊行進,如果隊伍是各走各的、各行其是,一盤散沙,那么它就不會有戰斗力,也不可能取得勝利。正是講大局、講紀律、講團結的意識把每個戰士連接了起來,形成一股合力、眾志成城,這支隊伍才沒有被沖垮、沒有被打散、沒有被消滅。當時紅軍講大局、講紀律、講團結并不是盲目的、空洞的,它很具體,就是聽黨指揮、跟黨走。
(五)同人民群眾休戚與共、患難相依是立足點。紅軍長征根本上是為了維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紅軍長征所到之處得到人民群眾理解、支持和擁護的根本原因。行軍途中,紅軍紀律嚴明、作風優良,不擾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是真正把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放在了第一位。紅軍的力量既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充實,又無形中增加了人民群眾對黨的理念、方針的認同感,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長征精神對加強黨性修養的重塑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從思想建黨和制度管黨兩方面入手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而加強黨性修養是思想建黨的基本內容,是制度管黨的有力保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力量,確保“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長征路的勝利,堅持黨的領導核心是根本,而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直接體現在各個領域內黨員的凝聚力、戰斗力上。在現實中,一些領域或部門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黨的觀念淡漠、理想信念動搖、政治意識不強、組織紀律松弛、作風不良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本質上反映的是一些黨員黨性觀念不強、黨性修養不高。堅定的理想信念、絕對聽黨指揮、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等這些紅軍長征所表現出來的極高的黨性修養對新形勢下加強黨性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弘揚長征精神,堅定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說:“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核心要義,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制勝法寶,這個理想就是共產主義理想,這個信念就是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新形勢下加強黨性修養,核心也是培育堅定的理性信念,這個理想依然是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而這個信念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現實中,一些黨員對共產主義理想并不看好,沒有嚴肅認真對待甚至壓根就沒有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把自己的認知經驗僅僅框定在物質世界表象范圍內,于是將金錢、權力和享樂當作人生最大的一種理想,失去了黨員的本色,走向墮落沉淪的邪路上。另一些黨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并不看好,沒有認識清楚它的歷史性、科學性,直接導致干事創業的信念松動,攻堅克難的意志薄弱,遇到困難繞著走, 得過且過、患得患失。這些問題本質上就是理想信念動搖和滑坡,亟需在新形勢下培育堅定的理想信念,提高黨性修養水準,長征精神所體現的堅定無畏、百折不回的理想信念無疑是針對當下理想信念問題的一劑良藥,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必修課。
(二)弘揚長征精神,切實增強“四個意識”。長征的勝利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而黨的領導離不開有一個有力的領導核心。遵義會議后,逐漸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國情的思想理論,在此基礎上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正確的政治路線、軍事路線,從而統一了全黨思想、凝聚了全黨全軍力量,引領長征乃至中國革命的不斷前進,最終取得勝利。長征途中不管是嚴峻的敵情還是惡劣的環境,哪怕是面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紅軍自始至終也沒有渙散,因為紅軍在思想上行動上始終跟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跟黨走、聽黨指揮”正是這種信念最樸素的表達。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黨的奮斗目標也必須鍛造黨的堅強領導核心,全黨也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思想理論。顯而易見,這個核心就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而這個思想理論就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國理政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中。我們不斷增強大局意識、核心意識、政治意識、看齊意識,就是要全黨上下在行動與思想上始終和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攻固克苦、奪取勝利的堡壘力量。我們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用正確的思想理論統一認識、提高認識,打牢黨員干部新時期干事創業的思想政治基礎。
(三)弘揚長征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問題為導向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就是黨內存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軍事、政治上的錯誤影響。慘痛的教訓引起了黨內同志的反思,大家認識到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直到遵義會議的召開,我們黨開始了自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解決我國現實革命的問題,開創了一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新道路。當下的新長征路上,我們已經行進到了“改革的深水區”,這其中有很多事物、困難與挑戰都是前所未遇的,這種情勢下就亟需全黨上下發揚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勇于變革、勇于創新,不斷破解改革難題,創新改革發展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著治國理政提出的一系列新論斷、新方法,凸顯了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勇于創新、勇于變革的精神,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也指明了我們新時期前進道路與方向。對于全體黨員來講,亟需在兩個方面發揮創新精神,一是在實踐上取得創新,也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指導下,真正地把這種新思想、新理論落實到具體的改革領域以及改革行動中,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充分發揮先進科學理論的指導性作用,讓理論在廣泛的實踐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推動改革實踐進入更深層面;二是在理論上取得創新,也就是在廣泛的實踐創新基礎上提煉總結出帶有普遍性的理論元素。需要指出的是,理論創新不僅是全黨宏觀層面的系統化總結,它也體現在黨員個體微觀層面的碎片化呈現,因為系統化的理論最初都是由一個個觀點、看法發展形成的。如今,黨員在貫徹實踐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論的同時,也應當對實踐中的做法、得失乃至體會感悟進行及時地總結,這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正是這一次次的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總結與感悟孕育了理論創新的萌芽,推動著理論與實踐的協調創新與發展。
(四)弘揚長征精神,時時處處講大局、講團結、守紀律。黨員的黨性修養直觀地體現在講大局、講團結、守紀律上。紅軍長征自始至終體現著講大局、講團結、守紀律的意識,他們以黨和革命的利益為重,在行軍和戰斗中絕對聽黨指揮,自覺服從大局,互相支持配合,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為保證長征勝利提供了穩固保障。新形勢下,黨員更要時時處處講大局、講團結、手紀律。具體來說,講大局是基本的政治意識,就是我們當下的一切實踐要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大局進行,抓住中心、精準出力,而不是把精力和心血花費在別的旁枝末節上;講團結是基本的組織保障,就是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思想上行動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不是團結在以特殊利益為核心的小圈子、小集體中間;守紀律是基本的言行底線,就是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經濟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和生活紀律,而不是視黨紀為兒戲,我行我素、肆意妄為。
(五)弘揚長征精神,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可以想象,在當時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紅軍將寸步難行。“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新形勢下,雖然現在黨面臨的總體條件相比之前有了較大改善,但這決不意味著我們的事業就到此止步、大功告成了,一些黨員甚至得意忘形產生了“虛假幻覺”,不再認為自己的權力、地位和榮譽都是人民所賦予的這一本質事實,逐漸產生脫離群眾、欺壓群眾,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凌駕在人民群眾的利益之上的現象,嚴重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一切,使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從中央“八項規定”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到最近的“兩學一做”,這些舉措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解決黨內脫離群眾現象,使全黨謹記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一根本政治立場。
三、結語
長征因其艱苦卓絕已經溶入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血脈之中,長征精神成為一個永恒的精神高標,無論在任何時代條件下都值得我們一代代接力傳承和弘揚,這其中有兩個方面需要有清楚的認識:一是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的主體是共產黨員。長征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長征精神體現的是黨的先進理念和堅強意志,可以說是黨的一筆“無形資產”,作為執政黨首先有義務和責任把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代代傳承、發揚光大,如果黨員對長征精神還是一知半解、半信半疑,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說服群眾,更不可能去影響群眾。二是長征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實踐長征精神的關鍵在于教育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里的最高位。理論只有經過實踐才會成為改造世界的利器。同樣,只有每個黨員帶頭實踐長征精神,真正做到信仰堅定、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長征精神才會獲得人民群眾最廣泛的認同和理解,匯聚起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在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共產黨務必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踐行并發揚長征精神,加強共產黨員黨性修養,切實保證黨的堅強的領導核心地位,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