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與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文關懷的缺失。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的變化,高校的盲目擴招等因素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沖擊
(一)國外環境的負面影響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背景,民主價值觀等各方面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本質區別。長期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沒有放棄對中國西化、分化等方式的和平演變。首先是通過文化軟實力的優勢對中國進行滲透。胡錦濤曾講過:“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進行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 而大學生是接觸西方文化的主力軍。其次,西方國家常打著人權無國界,人權高于主權等口號來干涉別國內政,達到西化和分化的目的。而我國堅持認為人權是國家范圍的事情,是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反映了我國人權觀與西方的本質區別。再次,西方國家提出普世觀念來推廣西方的民主價值觀。他們認為的普世價值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通過各種方式來影響和強迫其他國家來接受他們的這種觀點。而為應對這些干擾,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加注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對人的心理、情緒、生活等各方面的關懷相對來說就缺少了一點。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市場經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沖擊
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平等的經濟、產權明晰的經濟,是市場交換規則普遍化的經濟形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于世界新興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它的建立與成長貫穿于中國的“轉軌”時期。這種市場經濟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和悠久的,涉及到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這種變化必然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些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會比較多強調公平、法治、開放、競爭等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關懷的價值。
(三)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等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進步。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誠信道德的下滑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回避這些問題存在的現實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讓學生認識到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和后果,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這樣的過程中,灌輸知識,應對矛盾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人的關懷必然就會不足。
二、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的變化帶來的沖擊
(一)網絡、手機等高科技產品的大量運用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教育越來越多,學生與老師不再是單純的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是通過網絡交流,比如通過郵箱,聊天工具等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最快和最準確的表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但也使師生的交流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情感交流不夠,人文關懷也就更不會產生。二是電話和手機越來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手機電話具有交流快捷、方便等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比較多,特別是對個別學生的單獨教育中。而然,手機電話與網絡一樣,在人文關懷方面也相對缺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有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時代感越來越強,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現實性,緊跟時代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內容跟黨的大政方針聯系越來越緊密,堅持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的指導,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三是教育的內容更加關注社會、民生等問題,對個人的關注相對較少。因此,教育內容的變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缺乏的現象變得更加明顯。
三、高校盲目擴招帶來的負面影響
高校擴招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提高了我國國民素質,為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帶來的不利影響也日益凸顯。一是高校擴招帶來的基礎設施問題,隨著人數的增加,學校的學習、生活條件的不足日益顯現,許多人文實踐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二是隨著擴招的進行,高校師資力量的缺陷越來越明顯。許多課程沒有教師上,課程的設計流于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師的不足,教育的形式大多數是采取集體性的方式,學生的個性,差異性體現的不夠,人文關懷更加容易忽略。三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就業壓力明顯增大。近幾年來,就業問題是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許多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在面對就業壓力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打折,教育的內容也很少觸及人文關懷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