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黑志輝
【摘要】納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存在鄉村生產生活污水污染嚴重,分布分散難以集中處理,鄉村垃圾、農戶有機肥污染大,治污工程管護力度不足,水源區開發建設污染源尚存等問題,及坡面水土流失數量大、強度高,農業生產污染量大,現有治理投資標準偏低等制約因素。針對這一具體情況,提出雨污分流,污水集中處理,垃圾規范處理,加強工程管護,提高預防監督力度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清潔;流域;水源保護;防治對策
引言
水土流失是當今世人關注、國人擔憂的一個熱點問題。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曲格平1996年就提出“水土流失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 這表明水土流失對中國生態環境危害的嚴重性, 以及治理水土流失對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突出“生態”與“清潔”兩大特點, 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重點, 以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與水環境保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人居環境改善、新農村建設等為切入點, 全面實現流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可持續維護與發展的目標, 防治思路更加切合當前實際, 防護體系更加完善, 防治措施更加豐富, 治理成效更加明顯。
1、納賀小流域基本情況
納賀小流域位于普洱市思茅區思茅鎮三家村村委會境內,小流域出口即為納賀水庫大壩,流域屬納賀水庫徑流區,行政隸屬思茅鎮管轄。納賀小流域北至普洱隧道,西至大柳葉樹箐,南至麻栗坪山,東至團山,昆磨高速自西南向東北橫穿項目區。距離村委會所在地10km,距鎮政府所在地15km,距普洱市主城區8km,已建設有道路相連通;流域土地總面積827.03公頃,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62.31公頃。
小流域內土地總面積827.03 hm2,其中耕地63.61hm2,包括水田、梯坪地、坡耕地;林地616.38 hm2,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經果林72.43 hm2,草地6.10 hm2,非生產用地38.43 hm2,水域30.08 hm2。
小流域內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表現形式主要為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62.31 hm2,占總面積的19.63%,流失強度以輕度為主,現狀土壤侵蝕模數728.20t/km2·a,年土壤侵蝕總量0.60萬t。
2、納賀小流域建設的意義
自2006年水利部在全國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建設以來,全國已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300多條。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有效防護了水庫水源,明顯改善了人居環境,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優化,提升了水土保持的社會影響力。因此,納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建設很有必要,意義同樣重大。
(1)有效保護納賀水庫水源區。納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通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溝道治理等綜合措施,能有效保護納賀水庫水源;
(2)改善三家村委會人居環境。通過納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流域內許多嚴重水土流失區走上了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經濟快速增長、社會風尚不斷進步的文明發展道路;
(3)促進流域內產業結構優化。通過納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在改善三家村委會生態和人居環境的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投資環境,為當地經濟結構由單一農業生產向有機農業、綠色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和條件,力爭實現水源區保護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提升水土保持的社會影響力。通過納賀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建設,向人們提供良好人居環境和清潔水源的同時,也拓寬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域,擴大了水土保持的社會影響。
3、存在的問題
流域內目前存在的問題為:村莊道路、排水等基礎設施較差,雨污混合排水系統需完善,村莊生活污水隨雨水排入周邊自然水體,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村容村貌不整潔,常造成溝道的淤塞和環境污染。在村前屋后堆設置隨意堆肥、堆柴,嚴重影響村容村貌,也易導致各種疾病的傳播,在房前屋后圈養大牲畜,污染村間空地,同時污染水源。經統計流域內日排生活污水25.87m3、生活垃圾0.32t。村民糞便0.42t、牲畜糞便1.79t和家禽糞便1.53t。
納賀小流域地處納賀水庫水源保護區內,若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及農村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得到不有效解決和治理,將對納賀水庫水質造成嚴重威脅,勢必會影響到普洱市城市供水。
4、建設對策與治理效果
4.1 建設對策
根據納賀小流域現狀存在的水土流失及污染問題,按照《普洱市水資源保護規劃》、《納賀水庫水源保護區綜合防治規劃》及水源保護生態清潔小流域相關設計規范,以水源保護為核心,按照三道防線建設思路,制定水源保護規劃,以納賀水庫上游為重點,對小流域“污水、垃圾、廁所、環境”同步治理,經與區水務局、普洱市城區水庫管理局、村委會等溝通和協調確定三道防線措施布局如下:
(1)生態修復區
對無明顯水土流失的遠山、中山及人煙稀少地區的有林地、疏幼林地等進行全面封禁,嚴禁人為開墾、伐木打枝、割灌、放牧等生產活動,杜絕人為水土流失現象發生,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發揮生態自我修復功能,恢復原生植被系統。本項目生態修復區面積為622.48 hm2。
(2)生態治理區
對人類活動較為頻繁的淺山、坡腳開展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地實施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對村民集中居住區進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有效降低水土流失與污染程度。生態治理區主要分部在流域內水土流失重點地塊及區域、岔河村和納賀村的居住區等,治理措施以常規小流域水保措施和村莊整治以及污染控制治理為主,面積為171.87 hm2。
(3)生態保護區
流域地處納賀水庫徑流區,其生態保護措施布設的重點是:以水源區保護為主導,在庫區庫濱建設生物緩沖帶,
對流域內溝道進行綜合整治。納賀小流域主要為河道兩側生物緩沖帶治理工程,對流域內溝道進行綜合整治,修建生態溝渠,其生態保護區面積為32.68 hm2。
4.2治理成效
納賀生態清潔小流域土地總面積為8.27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62 km2。通過對流域內的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造林面積已占宜林面積的90%以上,小流域內土壤侵蝕強度低于500t/ km2·a;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大于90%,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小流域出口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Ⅱ類水質標準;村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不小于90%;流域內種植業發展與水源保護相適應,農耕地及果園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源保護區化肥農藥施用強度小于250kg/hm2,建立以沼氣池、太陽能等為主的清潔能源;建立健全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流失及水質監測體系。
5、建議
農村生活與工業污水、農業面源污染、防洪安全與河(溝、渠)道生態等問題是當前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建議開展對滇西南地區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污水與垃圾處理處置、村莊與農田排水、河(溝、渠)道水生態現狀的調查與評估,研究應用滇西南地區污染控制、雨水徑流利用、河(溝、渠)道生態治理及人居環境改善等低影響開發技術。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建設,編制云南普洱地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規劃,加大云南普洱地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投入,提高地區生態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茂泉,張雄輝. 五華縣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保持效益[J]. 水土保持通報, 1998, (2): 66-70, 87.
[2] 蹇清洪,柳小強,白樹明,等. 云南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 2010, (6): 26-28.
[3] 吳敬東,袁愛萍,化相國,等. 北京平原區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探討——以大興區東半壁店小流域為例[J]. 中國水利, 2014, (10): 24-26.
[4] 賈鎏,汪永濤. 丹江口庫區胡家山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的探索和實踐[J]. 中國水土保持, 2010, (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