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友
【摘要】本文從我國防汛抗旱相關信息化建設成效、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以及云計算等“互聯網+”等核心技術在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應用入手,比較詳細的闡述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中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和總體構架,從我國防汛抗旱的角度初步提出了抗旱信息化總體目標、所需要建設的重要任務以及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十三五”時期的建設內容。
【關鍵詞】“互聯網+”;防汛;水利信息化;“十三五”建設
引言
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在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一期建設工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防汛抗旱減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也相應的存在一些問題,每一位工作人員如今所面臨的重要工作就是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所存在的關鍵性問題
到目前為止,全國都正在普遍實施“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互聯網+”意思就是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工作中的各個系統中去,實際上我們可以把“互聯網+”防汛抗旱的產物看成是防汛抗旱信息化,而且經歷了數據化智能化時代。以水雨情監測預警預報、數字黃河、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建設等為代表的防汛抗旱化建設已經走到了國內的先列;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的二期工程等也逐漸從數據化開始向智能化邁進,并且進行的日趨完善。
但是面對“互聯網+”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等四大核心技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這些差距一方面體現在頂層設計,另一方面體現在業務的應用方面,與此同時信息采集方面也有一定的問題。具體問題如下所示:
首先,缺乏比較合理的頂層設計。近年來,在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項目申報、審批以及使用中都是各自為政,同一部門或者不同部門之間的機構都是各自進行項目建設需求申請,以至于會有重復的內容,這些都對整體的防汛抗旱信息化工作缺乏科學統一的考慮,也沒有較為全面的考慮,不能得到統籌安排。每一個項目相近或者一樣的內容都包括信息采集傳輸處理以及業務應用系統開發等。
其次,信息采集有一定程度的缺陷。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一期工程開展了試點,二期工程也有信息采集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大體上來講覆蓋面積依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不夠廣泛、精度不穩定等諸多問題;但是作為搶險救災工作重要技術支持的防洪工程險情信息采集系統一直沒有得到整體監測,其他一些基礎性信息的采集也不夠規范、覆蓋面不全等。
最后,在業務應用系統多且繁亂。經過傳統投資體制的影響,項目建設帶動信息化建設,這種建設進程導致了一個部門有多個業務應用系統,而且每個業務應用系統都存在內容重疊以及功能重復和數據信息不一致或者標準不統一等問題等。
2、新時期防汛抗旱信息化發展思路
面對日益發達的互聯網技術,怎樣結合“互聯網+”行動計劃,更好的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趨勢,提前布局好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保證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建設,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是“互聯網+”行動計劃中的四大核心技術。這四項核心技術在“互聯網+”行動計劃中是非?;钴S的,可以快速在多個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醫療、購物、交通以及娛樂等。防汛抗旱信息化可以說是“互聯網+”防汛抗旱的產物,這各階段經歷了電報、電話、傳真、互聯網以及物聯網四個階段,將實施國家防汛抗旱的額指揮作為系統工程的標志,整體帶動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相對來講,防洪抗旱信息化建蛇仍然需要拓寬思路,將“互聯網+”引入其中。
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物聯網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范圍。尤其是險情信息方面的建設仍然不達標,在大型水庫和水電站的建設方面,只有部分大型的水庫和水電站有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很多都缺乏監測手段,有的甚至連基本的信息采集都不完善,所以,一定要對防汛抗旱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分類,使其更加規范化,保證信息覆蓋全面。
其次,在大數據應用方面進行認真研究并使之快速應用。數據是基于現實世界,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得到的事實、概念和描述。從數據的本質來講,數據是對某一事物在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下產生的結果進行的描述,從這個本質來講,數據具有收斂性和發散性。之所以說數據具有收斂性是因為影響數據的因素在空間上是多維度的,例如在調查某一段面流量的影響因素時,我們會考慮到降水、河道比降、流域面積、土壤含水量等,而對于土壤含水量這一因素來說,其在時間上是多進程的,前段時間的降水對該因素有重要影響。由此我們看出,分析大數據時,我們不僅需要考慮該數據的當前狀態,更需要對其作用因素進行分析,以求得到某些規律,并利用該規律去探索未來。所以大數據分析不僅時一個部門的工作,更需要多個部門合作分析。
3、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十三五”建設的主要項目
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防汛抗旱的信息高度共享、有更多的豐富監測手段、安全高效的實現網絡數據傳輸、指揮決策更加科學職能,勾踐劍智慧防汛抗旱體系,全面提升我國防汛抗旱決策能力和水平。
對實現此任務的建議:搭建旱情警報系統以及工程監測系統,進一步拓展旱情監測預警的覆蓋面積,完善監測施舍的建設;建設重點防汛抗旱工程險情的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試點,選擇一定的重點大壩、水閘等,利用已有的位移、溫濕度、偏移等傳感器,將采集的信息進行統一的安全分析,一旦有異常就做到立即處理,找準最佳的搶險時機,和時間作斗爭;建設相應的無人監測與防汛抗旱物資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動態管理;整合相關資源,繼續完善形成統一的數據庫以及地圖;建設移動應用平臺以及業務應用系統;實現遠程系統維護功能等。
4、結語
在我國的工程管理上,二期建設內容較為復雜,建設模式也比較多,在頂層設計的管理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管理效果,獲得了一定的管理經驗,為以后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坤剛. 攻堅克難 全面提升我國防汛抗旱信息化水平[J]. 中國防汛抗旱, 2016(3).
[2]黃小根. 淺談“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政府部門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信息系統工程, 2016(2):115-116.
[3]陳光磊, 姚朋.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 工程技術:全文版, 2016(5):00199-0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