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云龍 黃江
【摘要】江西省紅壤丘陵區坡耕地是地區重要的潛在耕地資源,當前,該類耕地存在明顯的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酸化、退化、易受季節性干旱影響等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坡耕地的提升與發展。為實現坡耕地合理改造、促進江西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坡耕地改造過程中必須以保持水土為核心,提高認識、合理發展間套混作耕作制度、建立坡面徑流利用系統提高降水資源利用率,以“保土-改良-培肥”思路創新改造技術,提高農民積極性,從而保證地區坡耕地改造的科學合理進行,促進江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紅壤;坡耕地改造;問題;對策
江西省地處我國南方紅壤丘陵區,總體氣溫高、雨量充沛,水熱條件優越,為地區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由于紅壤酸、瘦、粘的特點,以及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導致嚴重的土地退化現象,近年來,為緩解人地矛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為有效利用坡耕地這一潛在資源,江西省將水土保持與坡耕地改造列入《江西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因此,針對紅壤丘陵區特點合理改造坡耕地對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筆者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分析江西省紅壤丘陵區坡耕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坡耕地改造的合理措施與對策,為今后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地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江西省紅壤丘陵區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
1.1水土流失
該區地形起伏大,多陡坡地貌,加之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且強降雨集中,在覆蓋度低或土地利用不合理時,加速水土流失的發展。據統計,該地區若植被遭到破壞,在強降雨條件下,極易誘發嚴重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模數可達1000t/km2以上,直接造成肥沃表土的流失進而造成肥力下降、大幅減產。
土壤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物質條件,坡耕地改造過程不可避免會對土壤產生不同程度的擾動,改造過程的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提高治理后坡耕地的土壤抗侵蝕能力是坡耕地改造的首要條件。
1.2土壤酸化
紅壤的酸化過程是一個較緩慢的脫硅富鋁化過程,但在近代,其酸化進程受酸雨的影響出現顯著的加速現象,對地區農業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以江西南昌為例,酸雨頻率在80%以上,雨水pH值最低可達3.2。
1.3肥力退化
由于長期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嚴重,表土與養分的大量流失造成該地區農業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的失調,加劇了紅壤坡耕地養分貧瘠化及肥力衰減的過程。據土壤普查資料顯示,地區中低產田比重較大,退化主要體現在土壤質地的退化以及有機質、磷,以及鉀、硼、鎂等元素的缺失,土地退化已嚴重阻礙本地區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4 季節性干旱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的發展,目前江西省季節性干旱頻發,已發展到危害人民飲水安全、農業、社會、經濟發展,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自然災害。僅以2003年為例,江西的特大干旱致使糧食、經濟作物損失慘重,究其原因一是氣候變化影響;二是紅壤本身蓄水能力較弱,在干旱發生后土壤水庫難以提供作物生長用水;三是耕地普遍缺乏坡面徑流集蓄利用系統,雨季坡面徑流未能有效集蓄,導致坡耕地無水可用。
2、江西省紅壤丘陵區坡耕地可持續利用對策
地區水熱資源豐富,農業生產發展潛力很大,針對上述面臨的問題,在坡耕地改造中必須提高認識,優化耕作制度,利用坡耕地的立體結構大力發展立體農業,從而達到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和完善預警措施,從而促進整個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提高認識
一是全面認識地區“光熱資源豐富”,即豐富的光熱資源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優越的基礎條件的同時,頻發的強降雨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誘發因子;而近年多次出現的季節性干旱也說明紅壤丘陵區并非“不缺水”,尤其對于坡耕地而言,需正確認識坡面可利用徑流的重要性。二是正確認識紅壤“酸、瘦、粘”的特點,這種性質決定了紅壤本身調蓄徑流能力差、土壤保水性較弱、土壤質地差、有機質缺乏的特征,要從本質上提高紅壤耕地的生產力,必須正確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抗侵蝕性。
2.2 優化耕作制度
一是充分利用冬閑田。冬閑持續5-7個月,在浪費豐富的光、熱、水資源的同時,其長時間的地表裸露也造成了大量農田表土的流失、加速了土壤有機質的礦化過程及土壤中養分元素的淋溶與流失。可增加油菜、馬鈴薯等經濟價值較高作物的種植,同時實行綠肥的過腹還田等措施,可提高農牧效益相結合的效益。
二是發展間混套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坡耕地的全年綠色覆蓋時間,作物的冠幅可顯著降低強降雨對耕地表面的侵蝕,防治土壤流失;作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不僅可增強土壤抗侵蝕能力,其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的大孔隙可加速降水及徑流的入滲,從而提高土壤需水保墑性能。而合理安排其中品種搭配,如安排豆科綠肥或豆科作物的套作方式,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時更有利于恢復和培肥土壤。
2.3 建立坡面徑流利用系統
由于地區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對農業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集中降雨期降水量遠超作物需水量,加之紅壤需水能力弱,大部分降水資源以徑流形式流失,而在降水稀少時段出現水資源短缺現象,直接影響到作物的產量。因此,在紅壤丘陵區坡耕地建立“集-蓄-引-用”的坡面徑流利用系統可實現“豐水蓄、枯水用”,提高雨水資源化程度。
3、結束語
紅壤丘陵區坡耕地是江西省潛在的重要土地資源,坡耕地的改造對于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合理開發、改造坡耕地需正確認識地區氣候資源與紅壤坡耕地特征,以保土為本,優化耕作制度改善耕地覆蓋、建立坡面徑流利用系統提高雨水資源化程度,從而達到保土-改良-培肥的目的。從長遠來看,要真正實現紅壤丘陵區坡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創新改造技術(如坡改梯中“前埂后溝”、植物籬等措施的使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建立高水平示范點、提高農民積極性與認可度,只有這樣,才能根本上確保江西紅壤丘陵區坡耕地改造的順利進行、促進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我國水土流失概況.2005-07-19 [2013 -12-07] http: / /scitech.people.com.cn /GB /25509 / 50262 /50980 /3553777.Html.
[2] 趙其國.我國紅壤的退化問題.土壤,1995,28(6) : 281 -285.
[3] 孫波,張桃林,趙其國. 南方紅壤丘陵區土壤養分貧瘩化的綜合評價. 土壤, 1995,(3 ):1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