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者問,自己的事業總是做不大,如何往前突破?
這個問題換幾個角度,就是公司如何“從能養活自己到上規模”“從天使輪到A輪”“從B輪到C輪”。
排除個人機遇的差異、所處行業的不同,李開復、馬云、任正非等都曾與創業者探討過類似問題,也有不同的解讀。不過,其中有兩點創業者自身的問題,在今天這個創業盛世中格外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個問題,創業者癡迷于享受創業這種行為。
這類創業者的時間與精力似乎很旺盛,奔波于各種創業論壇、沙龍與創業咖啡,朋友圈、微博按小時發送,到處與成功人士合影、套近乎。而當問及企業現狀時,得到的回答總是:我們不為錢,我們為了改變世界。
享受創業帶來的身份,或單純喜歡創業,在浮夸、焦躁的創投領域已經屢見不鮮。事實上,創業是極辛苦、折磨人與孤獨的苦行,只要勵志于做事業,少有人能真正享受其中的過程。
劉強東在做京東商城的早期,為省錢沒有請夜班客服,而是自己睡在辦公室里,每兩小時設一個鬧鐘,起來親自回答用戶的問題。事實上,這個“早期”長達四年時間,可以想象如果當時有微博,劉強東也發不了。
第二個問題,創業者不能一直重視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企業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而其判斷標準基于用戶需求,及用戶痛點的解決。在互聯網時代,市場還要求品牌盡可能面向用戶,做用戶品牌而非渠道品牌。
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產品,持續保持對用戶需求的關注,也能成就非凡的事業。比如3C配件領域的品勝,為傳統排插設計隱藏功能,發明一個中繼寶適應大戶家庭Wi-Fi需求……市場也能做到十幾個億。
然而,對產品的關注,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或為降低成本,或因誘惑太多,或來自企業內部的壓力。對此,馬云有一招,每到歲末年初,想一想三個問題:
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放棄什么?
想明白這三件事,你就會發現,外部經濟形勢、競爭對手等等其實與企業經營沒有關系。情況再糟糕也有活得相當滋潤的企業。關鍵點就在于:你有的與要的只有用戶,放棄什么都好——別放棄產品,別與用戶漸行漸遠。
事實上,第一類問題反映的就是“投資就是投人”,第二個問題則是“沒有壞行業只有差公司”的理論再現。
創業總是能夠激勵人心,正在于做事業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己、證明企業自身的擔當與存在意義。哪怕結果不如人意,我們最終也企盼能感喟自己曾經的奮斗與青春。
因此,創業唯有事業高。只有尊重創業,創業者才能更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