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富炎
留守兒童在農村學校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我校有個別班級的留守兒童高達80%以上。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們身上多出現“三多”和“三缺”問題:隔代監護多溺愛、寄養監護多偏愛、無人監護多失愛;生活上缺少照顧、行為上缺少管教、學習上缺少指導。教師該怎樣呵護這群缺乏父母之愛的孩子的心靈,這是當前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教師要做留守兒童的出色、成功的“守護神”,首先必須要有“三心”,那就是愛心、耐心和責任心。一言以概之:“用寬容之心感化農村留守兒童。”
一、做好“代管愛心家長”,給留守兒童以無私的愛心
我校建立了“愛心家長”代管制度,把留守兒童按比例分配給各個授課老師,由老師擔任孩子們的“愛心家長”。“愛心家長”要對所管孩子進行全方位的照顧,要管學習、管生活、管身體、管心理。孩子有了“愛心家長”,學習成績自然容易提高,人也變得活潑了。
父母長年外出,目前留守兒童主要由祖輩撫養。四年級學生小青,父母離異,父親為了養家糊口,常年在外打工。奶奶早年去世了,爺爺已經近七十歲,一個人在家帶三個孫子。小青有兩個弟弟,一個讀大班,另一個才三歲,家里的生活很清苦。生活的困窘使爺爺脾氣很暴躁,稍有不順心就打孩子,當然小青被打得最多。小青開始叛逆了,有時候偷家里或鄰居的錢買零食,放學后就溜出去玩,晚上七八點才悄悄溜回家,飯也不吃,澡也不洗,就上床睡覺了。有一段時間,小青頭發上長滿了虱子,同學都排斥她,不和她玩。我們專門為小青制定了一個長效的關愛幫扶方案。首先和她的爺爺簽訂了《愛心管教責任書》,明確規定不能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由班主任陳老師擔任小青的“愛心家長”,帶小青去剪頭發,學校組織老師定期為小青家送米、面、洗發水以及文具等,使小青一家都感受到來自學校集體的溫暖。其次,我們要求任課老師要包容小青,特別是在對她的轉化中,用尊重、愛撫的“催化劑”來消除她“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理,啟發她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鼓勵她告別過去,痛改前非,找回自信,回到集體中與大家共同進步。一個學期下來,小青學習進步很快,不偷東西了,人也變得活潑可愛起來,出門、回家都和爺爺打招呼,她爺爺很高興,不再打她了。
二、設立“親情熱線”,熱心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我校設立了“親情熱線” “親情信箱”,以彌補留守兒童感情上的需求。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公開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交流。借助“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話,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
一天深夜12點多,我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一接通,里面就傳來小杏的外婆急促的聲音:“黎校長,我家小杏肚子痛得很厲害,快不行了!”我說:“奶奶,不要急,我馬上就到!”小杏的母親因患紅斑狼瘡醫治無效而去世,父親拋棄了小杏,把她寄養在年邁多病的外公外婆家。她家在離學校三公里的山上,單家獨戶的。我馬上開車過去,一進門,就看見小杏由外婆摟著,滿頭大汗,面色蒼白,捂著肚子低聲呻吟著。外公說:“傍晚時分,赤腳醫生來給藥吃了,不見好轉,反而更嚴重了。”我說:“快上車,趕緊送醫院。”到醫院一檢查,是急性闌尾炎,要馬上動手術,醫生說:“幸虧送得及時,要是穿孔了就麻煩了。”經過治療,小杏康復得很快。出院回來,小杏帶著外公外婆來學校道謝,我們說:“別客氣,這也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
作為老師,我們無需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需在孩子感到失意時,聽聽他們的心聲;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撫慰他們幼小的心靈,并關注他們心靈的成長,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用責任心建設一個優秀的留守兒童班集體
班級是留守兒童的大家庭,也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
首先,讓學生充分明確自己班級的目標。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合,只有全班學生參與制定,才有真正的集體目標。獎懲結合,才能把班集體建設作為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地被調動起來,個人目標和班集體的目標才能很自然地整合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其次,發揮班干的核心力量。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個堅強的核心。學生集體能否形成往往取決于能否形成一支為班集體成員所信服所擁護的班干部和團結在班干部周圍的一批積極分子。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最后,由班干部創建學習小組,實行兄弟姐妹幫扶制度。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創設各種表現機會,你拉我幫,你追我趕,充分調動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管理能力得到增強。這樣,才能真正地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圍,使留守兒童在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全面的成長。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一定要融入留守兒童的生活,時而把自己當家長,給留守兒童溫暖的愛;時而把自己當老師,耐心地教給留守兒童知識;時而把自己當留守兒童的朋友,得到他們的信任,時時處處地讓留守兒童體驗集體的力量和集體的溫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