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瑤+羅濱
為了促進教師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解決教研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滿足區(qū)域內不同片區(qū)學校、教師發(fā)展的特殊需求;促進學校間形成學習共同體,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探索出區(qū)域研修、聯片研修、校本研修“三級聯動深度教研”機制,以浸入式研修提高研修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浸入式研修的基本特征
“浸入式”原指用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目前,浸入式教學引起了其他領域培訓者的關注,并廣泛用于教師培訓中。
目前,在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中開展的浸入式培訓主要是在原有專家講座、專題研討的基礎上增加了駐校體驗、駐校實踐環(huán)節(jié)。這種培訓模式雖然增強了實踐性,但是依然存在由于對學員的“障礙點”認識不清而影響培訓實效性等問題。
為了精準了解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需求及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障礙點”,促進教師及時、快速地將研修成果轉化為教學行為,我們將學校、課堂作為研修場域,讓教研員和培訓者“浸入”到教師的工作場域中,定期(每月2-4次)開展研修活動,與教師共同面對鮮活的課堂、真實的問題,共同開展研究與實踐,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我們開展的浸入式研修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針對性強。教研員和培訓者深入到教師所在的片區(qū)、學校,能夠更加精準地了解學校特點、學生情況,更深入地對教師面臨的困難、存在的問題進行歸因分析,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更為適切的研修內容和形式,設計、組織、實施研修。
二是持續(xù)跟進性強。教研員和培訓者深入到教師的工作場域,開展“做中學”“工作坊”式研修,能夠及時觀察、了解到教師在研修過程中的進步、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能夠及時調整研修方案和策略,提高了研修的持續(xù)跟進性。
三是成果轉化輸出快。教師的研修場域是工作場域,研究的問題來源于其工作實踐,提高了教師將研修成果轉化為其教育教學行為的動機,促進了研修成果的轉化輸出。
開展浸入式研修的主要策略
1.問題導向,精準提供專業(yè)指導
“基于問題”“基于需求”“指向實踐”是浸入式研修的基本原則。為了保證研修的針對性,我們每學期都會從不同層面、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調研活動。
召開片區(qū)學校教學干部座談會,聚焦“學校教學改進重難點問題”“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及困惑”等學校常規(guī)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問題,以及“實踐活動類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新中考方案實施中的問題”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的重難點工作,進行交流討論,提煉片區(qū)、學校在教學管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核心問題,為整體研修規(guī)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開展全學科調研,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研、學生訪談等形式,對學科教學進行全面診斷,針對問題進行歸因分析,明確研修的著力點。通過畢業(yè)年級專項調研、學科駐校調研等調研活動,深入了解、追蹤片區(qū)學科教學現狀,發(fā)現共性和個性問題,及時制定、調整、優(yōu)化研修方式和策略。
2.項目載體,促進教師專業(yè)內涵發(fā)展
為了提高教師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使教師在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上能夠“獨立行走”,教研員和培訓者基于片區(qū)、學校、教師特點和發(fā)展需求,以項目為載體,聚焦課改重難點問題和學校實際問題,建立專家、教研員、教師研究共同體,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解決問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內涵發(fā)展。
例如,北部研修中心在開展聯片研修時,以“海淀區(qū)義務教育學業(yè)標準與教學指導”項目為載體,通過標準解讀、基于案例的學科教學關鍵問題研討、教學案例實踐與改進等系列研修活動,幫助北部農村地區(qū)教師解決“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教”等問題,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及實施能力。
3.示范指導,助力教師行為轉變
開展浸入式研修過程中,教研員和培訓者不僅置身于片區(qū)、學校,還走進課堂,走上講臺,示范引領,通過親身實踐、反思,尋求改進策略。
教研員帶班授課,通過鮮活的現場課、隨時隨地的交流,為教師示范如何分析、組織教學內容,如何分析學生,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開展教學活動。教研員們以身示范的貼身指導,發(fā)揮了示范引領和專業(yè)帶動作用,提升了教師的教學實施能力,促進了教師從觀念向行為的轉變,直接帶動了教與學方式的改進。
各學科教研員定期深入學校學科備課組,開展基于項目的單元備課指導,帶領教師開展分層作業(yè)、多樣化作業(yè)研究與實踐,開發(fā)學習資源。這種跟進式指導,使得問題更加聚焦,不僅“授之以魚”,更能“授之以漁”。
開展浸入式研修的效果及反思
我們開展浸入式研修已有三年,參加研修的學校的教師、學生發(fā)生了積極的變化。
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學生學習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教學研究與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師認識到學科素養(yǎng)是以知識為載體,將有形的書本知識與無形的方法、策略結合,在立德樹人的催化劑作用下,在學生的頭腦中,發(fā)生無形的化學反應,“產物”是獨立、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人才。
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了提高,學習習慣得到了改善,學生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具體表現為學生完成作業(yè)的主動性增強、質量提高,開始自我診斷、反思自身問題,對學科知識思考的深度增加,課堂上更樂于參加討論、發(fā)表觀點等。
為了進一步提高浸入式研修的實效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機制建設,特別是建立進修學校中小教研各學科教研室、片區(qū)內各學校教學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需要豐富研修形式,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在線研修、混合式研修,緩解工學矛盾。
總體看來,浸入式研修將研修重心下移,基于片區(qū)、基于校本組織實施指向問題解決的專家講座、項目研討、工作坊研修、在線研修等多樣化的研修活動,加強校際間交流,真正實現分層、分類研修指導。
編輯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