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豪
在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的成長是提高教育質量和學校品質的關鍵。以此為出發點和著力點,東北師大附中開啟了學術型教師培養的思考與實踐探索之路。
什么是學術型教師
學校所倡導的學術型教師主要是指與學術型中學建設、學生學術性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在課程開發、教學實施、課程評價和學科知識等方面能夠進行積極的反思、探索、創新、開辟的,教育理念先進、教學能力高超、學術能力強勁的教師隊伍。
學術型教師和知識型教師的本質區別在于,學術型教師能認識并達到使學生沿著學術探索方向發展的目的,而知識型教師僅僅以用某些手段把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傳授給學生為目的。
東北師大附中教師的學術屬性
從歷史傳承上看,東北師大附中有著67年的悠久歷史,幾代附中人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不斷進行著學術探索,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學術氣質。
從現實需求上看,無論是教師自身發展的要求,還是學生的發展要求都需要附中擁有一支學術型教師隊伍。首先,附中擁有一大批具有巨大學術潛質的學生,將其培養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學術型人才符合國家的發展需要。其次,東北師大附中高中部有一支極具科研實力的教師隊伍,成長為能研能教的學術型教師也就成為附中教師的內生性選擇。
從未來發展看,附中已經完成了由普通中學向優質中學的提升,成為學術型中學是附中明確的未來發展定位。學術型中學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培養學生學術性發展為目標系統,以學術型課程和活動為培養系統,以學術型教師為促進系統,以學術型校園文化為支持系統的現代新型中學。
東北師大附中學術型教師成長的實踐路徑
學術型教師代表著附中教師發展的最高要求,其培養過程任重而道遠。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學校制定了詳細的教師學術性成長方案,可概括為“三個階段、一個系統”。
1.基于課堂教學的技術熟練成長階段
技術熟練成長階段是教師由大學畢業生成長為合格教師的過程,也是教師發展的基礎階段。我們又對這一階段進行了細分,將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針對入職一年內的新手教師,我們設定的培養目標是學會分析教材,初步了解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技能。入職2-5年的為勝任教師,培養目標是能夠系統把握學科知識體系,深入了解學生身心規律,全面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技能;入職6-10年的熟練教師,培養目標是能夠科學地分析和優化學科知識體系,對學生身心特點有動態性的理解,并能熟練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技能。
2.基于教學研究的教學學術成長階段
教學學術成長階段是教師由技術熟練教師向教學學術型教師發展的階段,一般指入職11-20年的教師。教學學術成長通過“常規教學、校本教研、主題培訓”三位一體的模式系統推進。在常規教學方面,學校要求教師不斷加強精細化管理,通過集體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輔導綜合提升教學效果;在校本教研方面,全面實施校本教研的“備課組—學科組—學校”三級管理模式,從教研活動、課題研究、論文撰寫、著作編撰四個方面逐層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在主題培訓方面,通過專業學習、學術交流、主題講座等形式,幫助教師系統提升教學技能、學科專業水平,最終形成一支學術型教師隊伍。
3.基于學科研究的專業學術成長階段
專業學術成長階段是教師由教學學術型教師向所屬領域有影響并作出重要貢獻的專家型教師發展的完善階段,一般指入職20年以上的教師。所謂的專業學術成長是指教師在所屬學科、教育理論、教育管理、教育改革等方面形成系統化的思想、風格和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了更好地激發進入專業學術成長階段的教師學術研究的熱情,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學校通過多種舉措構建了系統的支持框架:引入國際級高端項目,組建學術研究專業化的研修組織——元暉教師研修院,創辦教師學術發聲的平臺——《東北師大附中學報》等,引領教師的學術發展。
4.基于學術文化的支持系統建設
東北師大附中根據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從課程平臺、培訓平臺、學術平臺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支持系統建設規劃。
在課程平臺方面:為技術熟練型教師設置入門課、觀摩課、展示課;為教學學術型教師設置研究課;為專業學術型教師設置精品示范課和專題報告。
在交流平臺方面:為技術熟練型教師設置學科教學技能達標競賽類的練功項目;為教學學術型教師提供前往國內著名大學進修學習的“學術之旅”;為專業學術型教師設置赴國外著名高校進行“海外研修”的交流項目。
在研究平臺方面:幫助技術熟練型教師設置個人研究課題;引導教學學術型教師設置學科核心課題;幫助專業學術型教師申請省級、國家課題等。
東北師大附中通過學術型教師的培養,促進了教師隊伍的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使學術型教師真正成長為推動學校發展的核心力量。
湯豐林(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
有多少所學校就有多少種校本研修模式
教師專業發展是校長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因為只有教師得到了發展,學生才能夠得到發展,教育才能夠得到發展。
校本研修和教師專業發展事實上是途徑和目標的關系。近幾年,在研究校本研修的過程中,我嘗試建構校本研修的模式。但是,聽了三所學校關于校本研修的解讀和探索,我認識到校本研修其實是沒有固定模式的,有多少所學校就有多少種校本研修模式。
但是,所有的校本研修都要解決三個問題。
首先,要解決價值追求的問題。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要明確價值追求,要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教育情懷,要深入理解教育,不能太世俗,太功利。校本研修要解決的是教師的價值追求問題,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校本研修就沒有關注到教師發展的根本。
第二,要解決發展動力的問題。教師的自身需求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校本研修要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最終從任務驅動到自主賦能。要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教師要有自由的學術研究空間,能夠自由探索、自由思考、自由研究;要給教師充分的個人展示的機會,讓教師自由發揮、自由創造、自由展示;要為教師的反思助力,及時指出教師的問題,幫助教師成長。
第三,要解決發展策略的問題。要讓教師掌握學習的策略,教會教師學習,鼓勵教師讀書,讓教師學會研究和創新。
劉曉中(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幫助教師做最好的自己
基于項目共同提升、創建環境促進成長、系統管理實踐提升都是校本研修的成功經驗。
校本研修如何幫助教師做最好的自己呢?
首先,要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個人也好,團隊也好,系統也好,都要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一個人再強,強不過團隊;一個團隊再強,如果沒有系統凝聚也不是一個強有力的團隊。
其次,要結合核心素養明確育人目標,聚合智慧,建立適應自己學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系統。
欄目編輯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