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英哲
這是一所“麻雀學校”,卻也是一所百年老校。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海壽小學創辦于1882年,是目前佛山市規模最小的鄉村小學,全校僅有220名學生和14名教師。海壽小學位于西江的一個美麗小島——海壽島上。每天,島外的師生們都要搭乘輪渡往返學校。從2008年開始,海壽小學確立了以“綠色教育”為辦學理念的教育戰略,立足校本研究,關注全體學生。通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海壽小學從一間瀕臨撤并的學校一躍成為區域內的名校,培養出“全國模范教師”“南粵優秀教師”等先進教育工作者,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綠色教育辦學成果日漸豐富,發展后勁持續增強,綠色教育生命力旺盛。
綠色文化成積淀
“綠色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海壽小學校長張永輝是綠色教育的倡導者和見證者。他介紹,事實上學校從2006年起就開始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綠色教育之路,學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海壽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結合教育綜合改革要求,走出一條適合師生共同發展的“綠道”。
什么是綠色教育?在張永輝看來,綠色教育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作指導,立足長遠發展來組織和實施學校當前的各項工作,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教育,它體現了一種和諧、自然、人本、民主的現代教育觀。
綠色教育“綠化”的不只是觸手可及的花草,更重要的是“綠化”每一個師生的精神世界。海壽小學的師生用自己的雙手不斷改善學校育人環境,比如學校的圍墻上的圖畫,全部由師生動手來畫,有關于孝德的、關于熱愛自然的、關于現代文明的,各式各樣,盡顯育人功能。近年來,海壽小學的退休教師、熱心人士等紛紛進入校園,為學生和教師講述這所百年老校的奮斗歷程,使師生受到很大的啟發。
今年6月,海壽小學還被南海區文聯評為“詩歌學校”。學校就“詩歌學校”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的活動方案,并以此帶動海壽島的文化建設,為海壽的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綠色管理聚人心
在綠色教育的背景下,海壽小學構建了綠色管理文化,加大教師團隊建設力度,構建綠色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堅忍誠謙”這四字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學校培養出“全國模范教師”“南粵優秀教師”“佛山最讓人感動教師”“南海好人”“九江道德模范人物”等先進人物。在2016年和2017年南海區南商基金獎教獎學活動中,海壽小學三位教師分別獲得“教學能手獎”“師德標兵獎”“有為校長獎”,兩位學生獲得“有為學生獎”。
在實施綠色管理的過程中,張永輝總結出了三條經驗。
1.培育制度文化。張永輝認為,制度文化的建構,首先要從自身建設入手,必須遵循“約束與激勵”的原則,充分考慮教師工作的態度與投入,工作的程度與工作量,制定的細則不是“管”而是“導”,不是“罰”而是“獎”,要在各方面取得一個平衡點。因此,學校在形成制度的時候,必須多傾聽教師的心聲,多從實際出發。例如,海壽小學近年出臺的《績效獎勵工資方案》《教師年度考核方案》《家長對教師評價方案》《禁止有償家教及違規收受家長禮品禮金整治方案及處理辦法》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增強了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更好地為學校發展服務。
2.培育核心價值觀。教師團隊的核心價值觀是在開展教育工作時的行為與職業準則。2008年,海壽小學根據實際情況,向全體教師提出了“堅忍誠謙”四字的核心價值理念,即堅持、忍耐、真誠、謙虛。張永輝回憶,由于四周環海,島上交通不便,學校曾面臨撤并,學生人數減少,教師人心渙散,教學設備不完善,網絡不通……“正是海壽小學的教師們勇敢面對辦學的困境,堅持不懈,用最真誠的態度面對學生與家長,我們才走出了一片天,這與我們當時提出的核心理念息息相關。”
3.創建發展平臺。為了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海壽小學為教師團隊搭建了表現自我、實現自我的平臺。張永輝介紹,“2016年,學校開設了智能課堂(電子書包)項目,由于項目比較新,需要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實施起來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非常大,按學校的師資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仍然把這個項目扛下來了。”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和南海區教育局電教站的支持下,海壽小學的三位實驗教師創出了令人鼓舞的佳績,獲得了十多個獎項,同時該項目還被南海區教育局立項成為研究課題,填補了學校關于信息技術的空白。
綠色課程起支撐
在踐行綠色教育中,課程構建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海壽小學在原有基礎上不斷豐富特色項目的內涵,堅持不懈地開展特色課程。今年,海壽小學的特色課程成果方案獲得廣東省中小學特色學校創建優秀方案評比二等獎,特色課程成果建設方案和教材參加2017年南海區第三屆校本特色課程評審均獲一等獎,有力地促進了校本課程支撐綠色教育的實施。
一方面,海壽小學主動適應教育發展,根據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有所選擇地組織人力開發校本課程。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改革成果,培育了陶藝、太空種子種植、籃球、動漫、攝影、舞蹈、合唱等多個特色項目。其中,陶藝校本課程得到了全校學生的歡迎,學校也成為省教育廳陶藝研究中心成員單位,學校開發的校本教材也曾獲得南海區教育局首屆校本課程開發成果展二等獎。
另一方面,在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有機整合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讓課程的類別更大程度上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例如英語科與信息技術、科學與信息技術、科學與綜合實踐等,由于校本課程的獨特性和趣味性比較濃厚,資源整合后,使得各類課程的架構得到改善,產生新的吸引力,學生更容易接受。
綠色課堂顯成效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關注課堂是綠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張永輝意識到,學校要構建教學模式,讓教師有一套可執行的方法去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摒棄以往那種滿堂灌的方式,才能實現高效的課堂。
1.改進“三四五七”教學模式。2014 年,海壽小學啟動了課堂教學深度改革,提出了“三四五七”教學模式。這個教學模式主要是在師生之間搭建有效的聯動,通過在課堂中學生自主和合作來完成,達到課堂的最高效益。“三四五七”自主與合作教學模式,“三”是指整個教學活動的“三個模塊”(預習與探究、展示與研討、測評與反饋);“四”是指整個探究導向的“四種方法”(目標分解法、探究導向法、嘗試訓練法、自我發現法);“五”是指教學操作的“五樣調控”(集體提示調控、教學氛圍調控、小組競賽調控、小組評價調控、層次練習調控、);“七”是指教學過程的“七大環節”(自主預習、小組觀摩、小組研討、小組展示、師生評議、層次測評、交流反饋)。endprint
2.構建智能課堂教學模式。為了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和教育“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構建數字化學習環境,形成開放、互動、共享的數字化教育模式,海壽小學啟動了“智能課堂實驗項目”,成為南海區第十三所智能課堂(電子書包)項目的實驗學校。在少有經驗借鑒的背景下經過一個學期的摸索前行,項目操作模式基本確立,項目實驗已初見成效。
3.創新小組合作課堂模式。小組合作學習一直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模式,在實際的操作中,小組合作學習以其靈活的學習形式深受學生和教師的歡迎,小組合作學習講求效率,需要教師在時間分配、預設與生成、自主探究等方面有系統的設計,因而更適合小班額的學校嘗試。從2008年開始,海壽小學在充分吸取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先進經驗后,自主開發了一套小組合作的模式,提出以小組為單位,以互相競賽、互相學習、互相支持為目的,提倡教師利用小組的優勢,在教學設計中融入問題的預設,運用組員的討論、互補、質疑等落實課堂的有效性。
2017年,海壽小學教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兩個區級課題《基于智能課堂模式創建的實踐與探究》《基于“綠色教育”理念下校社“四園”建設的實踐與研究》得到立項并順利開題。另外,“互聯網+”智能課堂模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面向全區學校進行展示,收到良好效果。
實施綠色教育以來,海壽小學的教學成績穩步前進。2017年小升初考試中,海壽小學陳薪宇同學勇奪九江鎮全科狀元(全鎮并列第一名),另共有17人獲得單科狀元。
綠色活動成品牌
在綠色教育理念的驅動下,海壽小學進行了綠色活動的構建,以學校資源為基礎,結合教師特長、學生的愛好及社會資源的投入,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綠色活動項目。區內多所兄弟學校更慕名來參觀交流,參觀人次達到200多人次,凸顯了綠色教育強大的生命力,逐漸擦亮了綠色教育品牌,產生了品牌效應。
1.構建體驗型活動。海壽小學充分利用學校的自然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展示社區的原生態資源,營造自然和諧的人文氛圍;建設鄉村少年宮示范點,帶動學生進行社區體驗活動,以德育教育為主題,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活動中思想得到提升。
2.開展社團活動。結合師生的愛好特長,學校開設社團活動,讓全體學生一起參與各個社團的活動,讓有特長的學生通過社團活動展現自我,收獲成功。如太空種子種植能提高科學素養,陶藝制作、合唱、舞蹈、攝影等能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動漫制作能提高學生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素養,籃球運動能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今年,學校文藝隊繼續代表九江鎮到區參加比賽,獲得佳績。這已經是該校連續四年參加區賽了。
3.豐富項目內容。通過近年的實踐和探索,海壽小學積累了大量的活動項目經驗和做法,這些經驗與做法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和上級的肯定,同時也受到了師生、家長的歡迎,大家在項目的建設中出謀獻策,不斷創新內容,一些項目已經脫穎而出,成為區域內頗有影響力的品牌項目。如陶藝制作項目,學生的作品多次在大型活動中展出,形成了普及型項目,實現了人人都能做陶藝作品的良好局面,帶動了其他項目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特色發展。又如學校的藝術教育,短短四年時間里,在鎮上已經形成了影響力,多次代表鎮到區里參加比賽,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在獲得成績的同時,學校藝術隊還帶動了整個村的藝術文化氛圍,家長也參與其中,組成了村級文藝隊,大大促進了村居的文化生活,藝術教育也逐漸成為特色品牌。
綠色評價促發展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各項工作的成效必須要有一套評價標準來衡量。海壽小學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重動態評價,使綠色教育實施得到充分的保障。
1.成立學校發展咨詢委員會。學校專門聘請教育專家、教育部門領導、學科教研員組成教育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對學校各項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把脈,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咨詢服務。
2.建立師生綠色評價數據庫。學校為每個學生建立數據庫,構建“學分制”,通過學生日常行為表現、家庭表現、目標檢測等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評價;運用績效獎勵手段,動態監測教師完成教育教學情況,通過自評、他評、學生評、家長評等方式對教師科學評價,以達到教師工作實績的最優化。
3.以評價促發展。完善動態監測機制和調控機制,定期對學校綠色教育進行階段檢測、階段研討和階段反思,及時調整實施策略。學校通過修訂教師評價制度和績效獎勵方案,引導教師自主參與到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探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的教師校本培訓制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實施教師多元發展策略,引領教師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以適應學校綠色教育的發展需要。
海壽小學選擇了一種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通過教育理念、校園文化、構建課程、改進課堂、開展活動、實施評價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使學校充滿綠色生命力。可以預見,海壽小學師生共同發展的“綠道”將會越來越寬、越來越遠。
(本文圖片由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海壽小學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 羅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