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靈
佐藤學先生的《教師的挑戰》一書所倡導的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學生學習的幸福所在。
1.基于接納與尊重的傾聽,讓學生感受被接納的幸福
書中談到,教師在課堂上的傾聽有兩個原理,一是要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二是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
這樣的敘述讓我很快厘清了“聽”與“傾聽”的本質區別。“聽”關注的是發言者發言的內容與信息,而“傾聽”關注的是該兒童的發言是由文本中的哪些話語、其他兒童的哪些發言以及發言兒童自身先前的哪些發言所觸發的。弄清了這些,我們就看清了一個學生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不會再拘泥于學生的發言是否正確。而當我們不再拘泥于這一點,學生就會從心里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接納,感受到被接納的幸福。
同時,如果教師不只尋求“好的教學”,不再陷入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的結果,而去更多關注那些“奇趣”“古怪”的發言,那么,每個孩子發言的價值都將被彰顯和認可。而當所有的孩子都感到自己的想法被認可時,那種“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幸福感將促使學生們更好地投入新的學習。
2.基于自然質疑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安心學習的幸福
書中說:“我們觀摩的課堂眾多,但‘不懂的時候能夠直言不諱的課堂并不多見。的確,我們的課堂更多的時候以‘好的學生和‘好的發言為中心和結果,對于那些邊緣化的學生和發言基本忽視。”事實上,很多看似非邊緣化的學生同樣存在著各種“不懂”,可是,他們沒有人敢大膽提出來,仿佛“不懂”就是一種恥辱。而學習共同體倡導把邊緣化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對待,讓“不懂”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學習過程,這樣的提法令我茅塞頓開。
我依據佐藤學先生的說法進行了課堂嘗試,賦予邊緣化兒童發言優先權和責任,他們逐步開始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而他們的問題居然經常能夠帶動全班學生的思考和深層次學習,學生們感受到了安心提問、真正弄懂問題的快樂。可見,讓學生們大膽說出“我不懂”,絕不是對邊緣化兒童的照顧,而是讓更多的學生安心地、深入地學習的保證。
3.基于協同學習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互學共進的幸福
佐藤學先生在《教師的挑戰》一書中倡導“協同學習”的理念,我從中感受到,“協同學習”不等于“合作學習”,不是把學習任務進行簡單的分配和加減法,而是讓不同的學生能夠在一起安靜地傾聽彼此,能夠在小組里共同研究和解決一個問題,能夠享受彼此帶給對方的啟發和促進。學困生能夠真正提出和解決問題,優質生能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耐心地對待他人,學會用完整清晰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課堂讓每個孩子都真切地體驗到學習真正發生所帶來的幸福。
編輯 李剛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