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谷秧歌是流傳于山西晉中地區的一種民間小戲,素有“太行山上唱民歌,晉商故里看秧歌”之稱,2006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太谷秧歌在當地政府和一些學者及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是,在傳承和創新上卻停滯不前,本文根據自己的思考并結合已經獲取的成功經驗,試圖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手段。
關鍵詞:太谷秧歌;傳承;創新途徑;研究
晉中地區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氣質獨特鮮明,除了中外聞名的晉商文化之外,還有藝術瑰寶——太谷秧歌。太谷秧歌,又名祁太秧歌,發源于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是晉中盆地東北部,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余縣的地方小戲,是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曲調優美,短小精煉,取材于當地人民生活、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真實地反映了百姓身邊的事與人,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的喜愛。據太谷縣志記載,早在民國九年的公文中便有“太谷秧歌”的記載,可見其影響深遠。近年來,傳承發展取得成績顯著,但是傳承途徑有待于繼續開拓發展。
一、傳承發展之成績
近年來,太谷秧歌的研究工作進展迅速。有關太谷秧歌論文在中國知網數據中可以搜素出二百余篇,其中也有一些研究生在做畢業論文時把太谷秧歌作為選題。當地政府也相繼整理匯編了一些劇本集和曲目集。2001年和2003年,山西省戲劇研究所和中共祁縣縣委宣傳部合編了內部資料《山西地方戲曲匯編第十八集》《祁太秧歌專輯》和《山西地方戲曲匯編》。《祁太秧歌音樂專輯》收集了63個太谷秧歌劇本和200多首曲譜。2003年春,太谷秧歌編輯委員會成立,秧歌老藝人和秧歌愛好者都積極地投身到保護秧歌的工作中。經過一年半的時間,2004年6月出版了6本《太谷秧歌劇本集》和2本《太谷秧歌音樂集》,其中收集劇本210個,曲調近400個,這是第一次對太谷秧歌進行較為系統的收集和整理。在晉中市太谷秧歌藝術促進會的組織下,2005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還出版了程錫景主編的《太谷秧歌》(第一集),共收錄太谷秧歌劇本40個。2006年10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程錫景主編的《太谷秧歌音樂集》,收錄太谷秧歌曲譜400多首。這些研究論文、劇本集和音樂集的出版對太谷秧歌的傳承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地政府還先后舉辦過秧歌大獎賽,并且提出了“秧歌進校園”的舉措,并積極創辦了“太谷秧歌藝術學校”。這些工作無疑對于太谷秧歌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傳承發展之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興盛的流行元素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太谷秧歌同其他民間音樂一樣無法抵擋多元化文化娛樂形式的巨大沖擊。筆者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沒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太谷秧歌的傳承之所以后繼乏人,主要是廣大的青少年不喜歡、沒興趣。那么,怎么才能讓廣大青少年愿意唱秧歌,喜歡秧歌呢?可以借鑒以下幾種途徑:
(一)秧歌民歌化
在傳承發展道路上可以繼續推動秧歌民歌化。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晉劇表演藝術家,歌劇表演藝術家,民族聲樂教育家郭蘭英在第二屆聯歡節于1949年8月14日—8月28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演唱《婦女自由歌》獲得銅質獎章,這首歌曲的曲調便來自太谷秧歌的《大挑菜》、《吃招待》、《苦伶仃》、《割莜麥》。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蘆秀梅演唱的太谷秧歌《看秧歌》是她代表作之一。近些年來,山西省歌舞劇院歌唱家胡秀英演唱的太谷秧歌《偷南瓜》、《看秧歌》也廣泛流傳。這些經改編后的作品更多的融入了民歌的音樂元素,運用現代配器法伴奏,用普通話演唱,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無獨有偶,左權小花戲在秧歌民歌化的工作上就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前敵總指揮部進駐麻田后。大批黨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間藝人一起,根據小花戲創編了一大批新民歌如:《彭總和咱同勞動》、《擁護八路軍》、《參軍歌》、《全民動員支前忙》、《將革命進行到底》等等。這些民歌不僅有力的鼓舞了抗戰的士氣,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左權小花戲的傳承發展。因此,在太谷秧歌的傳承發展過程中,可以繼續借鑒自身早期和小花戲的成功經驗推進秧歌民歌化的進程。
(二)創編舞蹈
歌與舞相結合是全國各地在文化傳承中慣用的手法。太谷秧歌中舞蹈動作和技巧沒有明顯的特點,這是編創較難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也是容易創作的積極因素。國家一級編導,原山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黃河派”歌舞的開創者之一王秀芳就曾將太谷秧歌《看秧歌》改編成舞蹈,1988年在央視春晚播出后反響強烈,使得太谷秧歌在全國名聲大振,在全國廣泛流傳。如今的太谷秧歌傳承發展工作就可以根據秧歌的節奏和風格,將部分曲目編創為舞蹈形式,有利于在青少年中間大范圍推廣。
(三)創編合唱
合唱是當下廣大青少年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演唱形式,也是全國大中小學校每年舉辦的活動之一。由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文化廳主辦,山西省合唱協會承辦的“三晉之春”合唱比賽,每年都會要求各參賽團至少要有一首山西民歌,九十年代由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芝達林教授改編的《看秧歌》是參賽團體鐘愛的曲目之一。這首作品根據秧歌劇目看秧歌改編并配以現代和聲創作技法而成,至今是民歌合唱的經典作品。但是,遺憾的是,太谷秧歌如今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改編的新合唱作品卻寥寥無幾。太谷秧歌可以借助合唱這一藝術形式進行改編創作,有力的促進太谷秧歌的傳承創新。
(四)創編成器樂曲(小型樂隊、獨奏、重奏)
在太谷秧歌器樂化的道路上,《太谷秧歌交響曲》是一個成功的范例。這首作品由當代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先生在對太谷秧歌調式、節奏、旋律進行深入研究后創作而成,全曲彰顯著濃郁的晉中地方風格,是中國地方民族音樂素材和西方近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的再創造的典范之作,具有較強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理論研究價值。這種優秀的創作經驗在太谷秧歌的傳承過程中可以得到繼續發揚。在傳承中我們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將太谷秧歌進行“包裝”,弱化戲曲性,使之現代化、大眾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當代青少年的藝術審美。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就曾指出:“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列寧說:“藝術是屬于人民的。它必須在廣大勞動群眾的底層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須為這些群眾所了解和愛好。它必須結合這些群眾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們。它必須在群眾中間喚起藝術家,并使他們得到發展。”可見,太谷秧歌要想有頑強的生命力,就必須博得廣大民眾特別是廣大的青少年自覺地喜愛。在傳承發展中順應時代變化,在保留原汁原味基礎上去創新,但是也決不能因為為了保留原汁原味而不敢去創新,那樣就成了因噎廢食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傳承與發展太谷秧歌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侯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動態研究[J].重慶大學,2010,04.
[2] 梁雨,張振科.太谷秧歌舞蹈元素探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4,08.
[3] 郭齊文.太谷縣志.
[4] 智聯忠.太谷秧歌的傳承現狀和對策[J].藝苑,2011,05.
[5] 晉中日報文化周刊.讓太谷秧歌綻放光華.
[6] 閻卯麗.淺談地方小戲-太谷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山西科技報, 2011,05.
[7] 楊偉,曉雪風子.讓“太谷秧歌”唱響全國.發展導報,2011,12,30.
[8] 馬新媛,王鶴.文化繼承的包容與協作-祁太秧歌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創作,2016,10.08.
作者簡介:王新力(1965-),男,山西介休人,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聲樂教學研究與傳統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