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些年來網絡科技的發展與延伸,目前,中國已經正式步入了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和Web4G網絡的覆蓋與延伸,大學生主要信息獲取方式開始從傳統的交流與互動變為了互聯網上的通信與獲取。隨著21世紀的到來,網絡化的時代觀和網絡文化本身對于在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甚至,很多的青年學生還因此患上了“網絡成癮綜合癥”。在現如今大的網絡共享信息時代下,網絡媒體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傳送傳播先進思想理念的重要平臺和主要途徑之一。依托于此類特殊平臺下,可以說,有關于信息方面的交流的確是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和特點。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
引言
現代網絡與人們思想的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網絡信息思想環境。事實表明,網絡環境中的信息與所存在的知識可以說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區、和傳統中人們所認知認識的道德觀念也大不相同。現如今,對于當代的大學生而言,網絡對于他們的影響和可以說是極其巨大的。其影響的范圍不僅僅是在學習方式上、生活方式上、與四周圍朋友同學的交際方式。對于他們的思維,網絡也產生了很大一方面的影響。因此,在近些年來,我國國內的許多高校紛紛開始加強對于整體校園網絡建設的工作范圍。并且,將處于大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作為了重要的教育內容。對于學校和老師而言。網絡更像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僅知識給思想品德的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對其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以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淺析關于大學生對于思想道德建設的自我教育。
一、在網絡大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品德現狀
(一)鑒定判斷能力下降,自身理想與價值觀迷失。
目前,九零后的大學生對于電腦的運用幾乎都能夠達到熟練操作的地步。這也就意味著。當代大學生對于在網絡上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強,能夠熟知各種獲取知識的渠道。對于其能力的訓練要歸功關于學校和踏入社會之后所接受的各種各樣的培訓、各類的媒體、計算機網絡、通訊網絡、各種社團等獲取知識的教學。因為以上這些渠道的原因,大學生自身所獲取的知識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學校教育本身的范圍與界限,而且其范圍之廣,也遠遠的超過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范圍與概念。
但是,無論是對于學生家長、老師、還是學生本人而言,由于自身對于知識的爆炸性獲取準備不足。造成了很多大學生在進行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鑒別能力上和判斷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對于網絡上價值觀取向日漸多元化。有關于正確價值觀的選擇開始變的更加困難,在對于事務判斷能力上的欠缺,讓大學生根本無法選擇正確的價值觀。這一點,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大學生對于價值觀認知上的沖突更加劇烈和直接。而對于世界上的其他各國的信息,其本身東西方價值觀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同。兩者的并存會造成更為直接、更為激烈的碰撞。
(二)思想上處于偏激,生活上過于務實,缺少自身的遠大理想。
不光是在大學生范圍,整個社會在近些年來網絡化的程度也在日益的加深,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與外部社會聯系的非常密切,所以,他們的思維趨向開始越來越朝著務實的方面去發展和前進。可是,因為他們真正的、直接的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對于社會實踐中真正會遇到的艱辛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價值觀的尚未形成使得他們非常容易被社會上的一些假象所迷惑,最終,導致了他們走向實用主義和現實注意的極端境地。在這其中一些比較劍走偏鋒的學生變得只關心自己今后的就業和個人利益。對于社會上的發展和民族生存、民生等諸多問題處于一種漠不關心的狀態。信奉自己為主的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核心。還有一些學生在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及目標上不明確,學習態度不明確、不端正、缺乏基本的求知欲、學習生活上的不求創新和研究,不愿意去參加班集體或學校里所組織的健康、積極、陽光的文化活動。除了這些,更是對學校所組織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一點也不熱心。一味的以自己的是非標準評判社會上的事物。追求理想化,也很少能在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基礎上,來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在網絡大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如何在網絡大環境下對大學聲思想品德進行教育,那么,首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所有高校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都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大學生能夠學會尊重人、學會關心人、引導大學生真正的去認識社會,并且能夠自覺的去適應社會。在考慮到大學生差異的問題上,對于他們個性上的差異要選擇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更好的幫助他們能夠充分的發揮出個性上的優勢,形成真正獨立高尚的行為品格。
加強對他們社會責任感上的培養,尤其是對于大學生責任感上的培養尤為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后就面臨著踏入社會,成為社會上的科技信息與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他們必須需要遵守科學研究的道德規范,還應該富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教會大學生如何去辨別網絡環境中,那些信息是有害的,那些信息是有益的。提高他們的自身控制力,這樣的話,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生在生活工作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
結語
目前,在網絡大環境下所存在的信息五花八門,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在大學生群體中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因材施教的背景下,有效的去引導大學生的是非觀、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去提升大學生本身的思想道德。
參考文獻:
[1]周靜.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緊迫性與高校思想品德課的改革[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6)
[2]王力塵.加強大學生思政博客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07)
[3]郭剛.社會倫理化向度之探——由“德性”而“德行”的新視角[J].道德與文明.2010(04)
[4]呂耀懷.從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J].道德與文明.2010(04)
[5]劉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對策研究[D].蘭州大學,2009
[6]馬燁.大學生對于手機媒體的使用與滿足分析[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2011
[7]李耀臻.論大學生道德選擇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5
作者信息:顏庭輝,男,漢族,遼寧新民人,遼寧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2016級,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工業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