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艷平
小學數學擔負著培養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精神的重要責任, 數學課應該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的活動過程。它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營造良好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孩子需要一個自由的成長空間,創新思維也只有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出來。以講授式、灌輸式為主的教育方式過分限制了小學生的思考范圍,在小學教學中,應積極營造和諧、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使小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應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重要教學方式。在課堂中,要善用有趣的游戲、畫面、故事和笑話等創設合適情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促使他們在課堂中積極探索嘗試,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培養創新意識營造良好氛圍。課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問, 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如“你能根據6加幾的方法計算7加幾嗎?”“你知道三輪車為什么只有三個輪子嗎?”同學之間也常常開展互相質疑活動。疑問使學生產生好奇, 好奇又使學生萌發出想實踐、想創新的意識。產生疑問, 引起思考, 是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發出求知的欲望, 開始了對新知的探求。探求的開始正是創造意識喚起之時, 創新正是從這里起步。
二、訓練求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是培養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求異思維就是要讓學生不拘泥于形式,不守舊于框框,有獨到的創見性、變換的思維和更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學應用題:“一個圓錐體的體積等于棱長是3分米的正方體的體積,已知圓錐的底面積是27平方分米,這個圓錐的高是多少分米?”這個問題時,學生一般的解題方法是先求正方體的體積3×3×3=27(立方分米),再求圓錐的高27÷27÷1/3=3(分米)。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方法,如1÷1/3=3(分米)。在教學中,為了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我經常自編應用題,或以一題多解、一題多問等變換練習形式來鼓勵學生積極的求異思維。例如教學“修一條水渠2400米,前4天修了20%,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水渠還要多少天?”時,學生在得出一般的解題方法后,我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在得出其他解法之后,尋求一種更為簡捷的辦法:4÷20%-4=16(天)。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就是培養學生以多向逆向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富于創造精神的科學態度, 就是促成學生由模仿到創造的轉化。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潛能, 學生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就是挖掘潛能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自己把要學的知識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
三、課堂巧設疑問,培養創新意識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在一問。”問題能夠讓學生感到疑惑,能讓他們從一個已知伸向另一個未知,當然這個也是創新意識的起點。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探索思考。如在教學“整數”時,教材上定義:零、自然數……是整數。此時就會有學生疑問:為什么在自然數的后面打上省略號呢?對這樣的提問,我們應積極鼓勵,并因勢利導,舉例蘋果、桃子是水果,反之水果就是蘋果、桃子嗎?當學生們聽到這樣的反問之后,就會進行一番探討,待討論完畢之后,學生就會聯想到自然數后面的省略號是表示整數不僅只有零和自然數,還有其他的數。數學需要靈活的課堂,本來數學答案就比較死板,所以需要在課堂上活躍,大膽提問,讓學生有“有疑——無疑——新疑”的變化,既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激起他們求新、求異的動力,從而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
四、注重實踐鍛煉,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生的創新是一種內在的隱形活動。所以,必須要借助于外在的顯性的實踐活動。當前,小學教學中有一定的模型、學習的工具,學生通過實踐,不僅能掌握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發揮思維的創造性。小學生是喜歡玩的,對此我們可以創設一些既能使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又與教學知識接軌的游戲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理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習生動有趣。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向抽象的過渡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一定的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看、聽、摸、數、擺、量、說等以及多種器官的協調統一,去感受、去探索、去發現數學方法和規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器材,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在活動中將學生推向主體的地位,這樣能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發展。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可先讓學生制作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的框架,然后分別擠壓框架,會發現三角形因堅固沒有任何變化,但是長方形卻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經過這些動手操作,學生輕松理解了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
總之, 小學是培養學生智慧和能力的重要階段, 教師要充分發揮作用, 以數學知識本身的藝術魅力吸引每一位學生,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桃江縣大栗港鎮完全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