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玉
摘 要: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是開展此項工作的核心要素,通過圖表式操作策略,有助于教師更加直觀地把握內容與途徑,并在教學過程中把二者緊密結合,提高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途徑;圖表式操作策略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針對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途徑這兩部分重要內容,許多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相關的探索和研究。在以往的探索過程中,教師多是把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分別進行梳理和探討,帶有一定的機械性,這樣就容易導致學科教師把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割裂開來,不能把二者作為相互促進、相互結合的整體來對待,從而無論在認識層面上還是操作層面上都難以獲得全面的把握與有效的落實。本文通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途徑操作運行圖的形式,把內容和途徑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加以直觀呈現,有利于學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更有條理地挖掘教學中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并設計和確定相應的途徑來實現這些內容,從而形成內容與途徑之間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緊密聯結,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得以提升。
一、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即“滲透什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并體現出來的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發展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因素。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
1. 智力因素
感知,是學習者認知活動中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科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學習的內容上,并對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的思考,形成學習新知的良好準備狀態。
記憶,是學習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認知過程,學生的記憶水平和效果對思維、想象和創造活動具有決定作用。學科教師應該了解有關記憶的知識并自覺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諸如記憶過程、記憶的分類等,其中記憶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和再現(再認和回憶),記憶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形象記憶、抽象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等。
思維,是學習活動中的核心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對于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教學目標中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都蘊含和強調了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思維過程。教師需要掌握與思維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其中與學科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主要包括:
(1)思維的過程: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具體化、系統化、類比。
(2)思維的類型: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常規思維、創造思維。
(3)思維的品質: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等。
想象,在各學科教學活動中都必不可少,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水平、完成學習任務都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了解與教學活動聯系密切的想象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想象的種類、形式等,其中想象的種類包括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包括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想象的形式包括黏合、夸張、典型化、擬人化等。
2.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不僅對實現智力因素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是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部分。學科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情感,師生雙方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始終,對于課堂心理氛圍、師生互動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在每一節課教學活動的進行過程中,都可以從兩條情感主線來加以體現:一方面,是體現本節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本身所蘊含的特有情感因素;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對教師、對學科、對學習活動等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喜愛、快樂、自信、自豪等。
意志,對于學生保持學習動機、投入學習過程、完成學習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了解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意志知識,如意志過程、特征、品質等。
個性,學生的個性傾向性如動機、需要、興趣、愛好等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教學活動的進程,也制約著學生學習的效果。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性格、氣質常常會通過合作活動、作答速度、水平和教學事件等方面表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教師教學的節奏、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事件的處理等。
二、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即“怎樣滲透”,是指教學過程中具體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因素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主要有:
1.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設計和展開教學活動的依據,首先在教學目標中梳理和明確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在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表述(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都包含著觀察、記憶、思維的過程、類型、品質以及情感、意志、動機、需要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過這些因素的科學體現會顯著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2.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的重要中介,教師要通過選擇和組織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來保證教學計劃和任務的完成。
教學內容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師生互動過程中動態生成的信息等。其中,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中都包含著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例如,語文、英語、歷史、地理、社會、思想品德等學科的教材內容中蘊含記憶、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想象、情緒情感、意志及個性等心理內容;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材內容中則富含記憶、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具體化等心理內容。endprint
3.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系列的具體實施,由各教學環節構成,主要包括導入、新課、總結和作業幾大部分。其中,新課部分又劃分為初步感知、理解記憶、鞏固練習、變式運用等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和學生的心理過程息息相聯。例如,導入過程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本節課知識的動機、興趣和回憶以形成適度學習準備狀態等;初步感知環節的呈現會影響到學生對知識后續認知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鞏固練習的數量和種類會影響到學生觀察、記憶、思維和個性品質;變式運用會影響到學生思維、想象、創造、情感、個性;總結環節的內容則影響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化水平和學習習慣等。
此外,各教學環節的順序、層次等,都和學生內部認知過程相關,應該盡可能正確體現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的序列和規律,促進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4.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每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既指向特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又指向學生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習慣。
討論法是各學科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會涉及學生的興趣、動機、記憶、思維、情感以及人際交往等;講授法包括講解、講述、講演等,在運用過程中會涉及學生的理解、記憶、情緒情感和思維、想象等;問答法的科學運用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分析、抽象、概括、比較、系統化等思維過程和敏捷性、深刻性等思維品質以及情感、意志等;合作探究法會涉及學生的興趣、觀察、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同伴互動等;直觀法會涉及學生的注意、觀察、思維、動機、情感等;練習法則會涉及學生的記憶、思維、想象、創造、需要、情感和個性等。
5. 教學事件
教學事件是在學科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教學現象,有的和教學目標相關,有的和教學秩序相關。對于教學事件,很多教師常常懷有排斥和抵觸心理,會采取忽略、批評等方式草草處理。實際上,每一個教學事件都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果教師處理得當,會有助于學生形成對學科、對教師、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積極感受體驗和良好的學習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6. 信息技術的運用
在信息技術運用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方面體現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一方面,教師在課件的制作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尤其要避免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如內容數量、排列要適合學生的視覺感受,并減少色彩艷麗的背景、動畫的無關刺激等。教師也要清楚每一個課件指向學生的具體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成分,如設計某段音頻、視頻可能指向學生的觀察、相關情感、知識回憶、具體化和聯想等;設計某個信息框架可能指向學生知識的分類、系統化能力等。
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呈現課件時,要與學生的心理過程相統一,有效激發預設的相關心理活動。具體來講,課件的呈現要避免快速、潦草的播放,在呈現的速度、順序上要能夠合理體現學生的感知、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過程,并配合問答法、討論法、講授法等共同促進學生學習的動機、情感、認知、意志和個性的發展。
7. 言語、副語言和非言語因素
教師對言語內容的選擇、組織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對所接收的言語內容的理解、記憶、思維和想象水平,還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情緒情感等。教師言語的幽默、智慧和善良不但有助于解決問題、沖突,形成積極的師源性影響,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正向情感和良好的性格等。
副語言包括語速、語調、語氣等,教師根據言語內容和教學目標對副語言加以恰當地運用,不僅會影響到心理氛圍的營造,還會影響到學生情緒情感的醞釀體驗和記憶、思維等活動的水平。
非言語因素對于促進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目光、表情、手勢、體態和空間距離等。教師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運用鼓勵、探詢的目光,恰當呈現富有感染力的表情、手勢和體態,在空間上拉近和學生的距離,都會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動機的激發和保持,影響到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記憶、理解、思維水平等。
最后,在使用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途徑的圖表式操作策略過程中,學科教師要注意體現靈活性和個性化,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自身風格,對操作運行圖加以豐富和完善,以進一步增強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途徑的全面性和實用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石化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