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堯+杜錦朵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當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應堅持的基本思路,對當前地方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地方高校 轉型發展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出現新的變化,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就業市場的歡迎。然而,當前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適應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業市場上招工難與就業難同時并存的現象。為盡快緩解這一矛盾,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教育部將進行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教育類型轉變的工作[1]。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明確提出,從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同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3]。從教育部和國務院的政策引導上可以看出,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落實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實施人才結構供給側改革,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是現階段我國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動力、緩解就業壓力、優化教育結構的重大舉措。
一、轉型發展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必然趨勢,是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是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在轉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培養目標不準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未能從自身實際出發,緊跟時代步伐,瞄準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培養結構,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創新精神的現象突出,培養出的畢業生與人才市場脫節,就業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2.師資力量不足
主要是“雙師型”師資力量不足,目前某些高校教師,尤其是新入職教師,雖然具有碩士或博士文憑,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但基本上是從書本到書本,從校門到校門的“書生”,缺乏教育教學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對項目選取、經營管理、市場開拓等相關技能了解有限,存在知識與能力結構性失調的現象,指導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實戰能力有待提升。
3.課程體系待完善
要培養動手能力強、勇于實踐、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人才,必須以完備的課程體系為支撐。目前部分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往往是把相關內容安排在就業指導或職業指導課程當中。某些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互相獨立,沒有真正把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題思想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缺少與專業之間的有效銜接,課程體系尚需完善。
4.教學方法待提升
某些高校教師仍然大量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知識信息單向傳遞,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少多層次、多角度教學,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案例式、團隊式等互動式教學在課堂中運用較少,學生對聽課興趣不濃,學習效率不高,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近幾年興起的現代教育技術,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學生線上線下的自主學習,但尚未得到有效推廣。
5.校企合作待加強
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離不開優質的實踐平臺,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當前某些地方高校與企業都開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質量往往不高,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明確的制度保障,在合作過程中,沒有真正發掘雙方利益結合點,雙方的實質性、持續性的合作關系有待加強。
6.評價機制待改進
在學習效果評價上,雖然總評成績是按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乘以不同的權重而來,但平時成績的計算不嚴格,對學習的過程管理重視不夠。在實踐類課程的考核中,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和實際動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不夠,往往是課堂內容的重復,缺少一定的靈活性。
二、地方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應堅持的基本思路
1.完善課程體系
依據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科學設置各類課程,拓展教學內容,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增加實踐創新類課程所占比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親自動手,參與實踐與創新,在專業實習、社會實踐中獲得經驗體會。將創新創業類課程納入學分管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根據專業學科特點,以專業為依托,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創新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2.豐富實踐平臺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加強各類實踐創新型平臺建設,包括專業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創新實驗室、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等面向全體學生開放的教學共享平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同時加強高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等部門的橫向合作,在資源共享、人才共有、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校外實踐平臺,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社會服務,投身社會實踐。
3.提升師資水平
創新型人才培養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師資水平。一方面,高校可定期選拔優秀教師,依據所承擔課程特點,到相關專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掛職鍛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另一方面,聘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成功人士,行業骨干、技術能手等來學校兼職,開展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系列講座,拓寬學生視野。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擴大高校與社會各類人才的緊密聯系,有利于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促進高校師資水平的快速提高。
4.改革考核評價
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發揮考試的引導作用,提高考試成績的真實性、有效性是考試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于創新型人才的考核,要建立多種形式、多次機會的評價模式。課程評價要體現以創新技能為中心,從過去單一地根據文化理論考試成績評價,轉變為著重依據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來全面衡量。評價層次逐步由對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的評價轉變為操作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評價[4]。通過對考試內容、考試方法和手段的綜合改革,形成客觀的評價機制,從而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5.加強信息服務
建立創新創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健全大學生創業服務網絡,提供相關的國家政策、市場動態等信息,發布創新創業項目,促進項目的商談與對接。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專題競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拓寬學生視野。利用校園刊物、網站、廣播等多種途徑宣傳報道校內外的創新創業活動,介紹成功案例,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轉型發展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缺乏成熟的參考案例,地方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教育體系,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服務國家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發表演講[EB/OL].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03/22/content_496813.htm.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鬧意見[Z].國發〔2015〕36號,2015.
[3]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Z].國發〔2015〕32號,2015.
[4]文川.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與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改革——以廣東省高職院校為例[A].胡海建,李曙豪.后大眾化高等教育創新驅動研究[C].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244.
該文是2015年河北大學教改項目《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JX2015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