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指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可見,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傳承經典是一個很重要、很緊迫的一個問題。然而很多老師感覺國學課不好講,比較枯燥些,如何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上好每一節(jié)國學課?隨著我校開設以《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論語》等為主要內容的《經典誦讀》課程,我也在這兩年的教學中摸索出對國學教育的以下幾點看法。
一、運用PPT使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變得簡單、容易
在傳統的國學教學中,教師采用比較單一的教學模式。現在,多媒體計算機進入語文課堂,我們老師多了一件現代化的工具,PPT課件的運用,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PPT課件,快速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如我在講解“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醉為丑”這句話時,播放一張酒后駕車撞車的圖片讓學生談感受,學生在形象直觀的畫面指引下,很多發(fā)言讓我們老師有意外的驚喜。
二、運用多種形式朗讀,讓學生進入情境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的語文教材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誦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的數量。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反復朗讀的重要性,就是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才能讀出其中的韻味,領悟深層含義。有感情地朗讀,使聲音進入大腦后產生很強的形象感和畫面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學《弟子規(guī)》時,我通過讓學生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領讀、開火車讀、男女賽讀、小組賽讀、默讀、表演讀、帶動作讀、朗誦等形式,一邊讀一邊思考,將讀與思結合,做到朱熹所說的熟讀精思。從而品析語言文字,理解文章內容,在反復朗讀之后多數同學就基本能理解詩歌內容及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會隨著讀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疑問和不同的情感體驗。學生們通過談話、討論、補充等形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久而久之,學生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了,定會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運用講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講故事是大人小孩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他包羅萬象,開啟人們的視野,展開孩子們想象的翅膀。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最愛聽故事。故事內容使學生充滿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故事引進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必要。國學課中往往蘊含著或涉及到一個個小故事。比如,我在教學“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這句話時,穿插了《孔融讓梨》的小故事,深入淺出地道出了其中的道理,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內容。將小故事有機地穿插進課堂中,能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深奧的知識通俗化,給學生以啟迪和智慧。
四、運用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法,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弟子規(guī)》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是人們的生活規(guī)范。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和道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弟子規(guī)》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并在此基礎上了解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經典同行為友。如何去落實這一目標?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學有成效?關鍵是將課堂和生活結合起來,善于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結合課本與學生共同剖析文本內容。比如,在《弟子規(guī)》有這樣的一句話“德有傷,遺親羞;身有傷,遺親憂。”我在教學時首先先讓同學們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然后我問:你們平時有沒做過什么事讓父母憂慮的?同學們很踴躍地發(fā)言,有的學生說:“有一次我發(fā)燒了,我媽媽總是半夜起來幫我量體溫,倒水給我喝,弄得媽媽一個晚上沒睡好,總是擔心我不舒服。”有一個總愛惹事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地站起來說:“有一次,我跟別人打架了,老師通知我媽媽來,弄得我媽媽很沒面子。”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孩子們自己來說出其中的見解和感悟,同時孩子們也有切身體會,從而明白,原來生活中處處皆國學。
五、運用實際生活情景的模仿來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情境是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chuàng)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場景。情境教學具有較強的生活現實模仿性,能給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大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力、團結協作的能力,激發(fā)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可以讓學生眼看、耳聽、鼻聞、手觸,通過各種感官吸收信息,從而獲得生動的形象,學到“活”的語言,由于具體情境的刺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對于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能得到協同、開發(fā)。例如,在教授“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內容時,在活動的開始我們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我把橡皮擦帶回家》,說的是一個學生明明很喜歡同學小紅的橡皮擦,于是把小紅的橡皮擦帶回家后,和媽媽的一些對話。通過表演和討論,我們學生明白了明明的做法是不對的,學生自己悟出了一個道理:橡皮擦雖然小,雖然明明很喜歡,可是不能在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自把別人的東西藏起來。通過學生自己的情境表演活動,學生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情景表演既能夠滿足學生表演和模仿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于新授弟子規(guī)行為規(guī)范的理解。當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我還采用分組或者分角色來表演。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國學課堂教學只有實現了多樣化,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語言思維及操作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學效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學課堂教學也只有實現了多樣化,國學課也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生喜愛的課程,這也是我們作為一位語文老師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