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幼兒園班級管理對象主要涉及三類人員:保教人員、家長和幼兒。三者之間能否和諧發展并形成凝聚力,直接決定了班級管理的效果。在多年的教師工作中,我發現,班級管理工作實際是一個發現——協調——改善——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橋梁的作用,即要和保教人員交流,和家長交流,更要善于和孩子交流,在不斷的互動式的交流溝通和反思調整中,使整個班級的各種活動能夠有序、高效的開展下去。
一、用“愛”和“自由”營造寬松、溫馨的氛圍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愛應該作為前提,而相對的“自由”使孩子的發展有足夠的空間。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用愛營造寬松、溫馨的氛圍,才能讓幼兒有一個愉快學習的環境。尤其小班幼兒,這點對他們十分重要。我們知道,小班時期是養成各種常規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情感依戀強烈,這就要求我們更要營造好寬松、溫馨的環境,以便讓他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養成良好的班級常規。我班在孩子入學不久,就召開了班級管理會議,就“如何接待新入園的幼兒及家長”以及“如何養成良好常規” 進行了共同商討,達成一致意見,統一行動。每天主動熱情地接待他們,和孩子拉近距離,親切呼喚孩子的乳名,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溝通與交流。使孩子們很快從對家人的依戀轉移到和老師的親近上。這是我們共同創建寬松、愉悅的氛圍的作用,是班級管理的前提。孩子適應了班集體的生活,融入到了班集體這個大家庭,在大家的協調統一的默契配合下,逐步養成了一日活動常規。
二、角色轉換,孩子是班級管理的參與者
隨著《3至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頒布與實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在班級管理上也同樣適用。比如班級管理規則的制定就應該考慮對象,最好讓孩子來參與常規的制定,通過讓幼兒參與常規制定的過程來引發他們的思考,逐步引導幼兒學會自我管理。例如,當班級里因磕磕碰碰的事情導致幼兒受傷告狀,該怎么辦?由于是幼兒熟悉的事情,所以,他們紛紛出主意想辦法,制定了許多規則,如不能追跑、踢人等。在成人眼中,這些規則顯得很“小兒科”,但這是孩子自己達成的規則,他們能理解并覺得合理,因而更愿意遵守。實踐證明在規則執行方面,幼兒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師提的意見更有影響,更容易遵守。只要老師讓每個幼兒有機會參與制定規則,孩子們一般都會樂意遵守班級常規。當然規則制定后,要給孩子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幼兒對規則的內化與把握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完成, 并在反復的實踐中強化,進而逐步養成良好的班級常規。讓幼兒參與班級的管理除了規則的制定,還可以滲透在各個方面:比如讓孩子來決定區角的設定和布置,通過討論的方式,說出什么區角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怎樣布置才讓大家喜歡,并方便大家拿取材料。并讓幼兒擔任區角管理員,這樣幼兒就有責任意識,能更好的開展區域活動。進行墻面布置也是一樣,讓幼兒參與到其中,孩子自己動手了,付出了辛苦和智慧,他們就會更加愛惜所布置的環境,也就不需要教師總是苦口婆心的告訴孩子要愛護環境了。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的召開我也采取了同樣的方法,讓家長先討論家長會應該怎樣開,希望了解什么內容,對家長的意見進行收集整理,然后根據家長意見,制訂了家長會會議內容和形式。請了上屆大班家長來介紹孩子入學前的準備,以及如何做好家園配合,還請了我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好經驗的家長介紹育兒經驗,家長會開得十分成功,反響很好。家長都說:這樣的家長會我們特別樂意參加。家長滿意了,孩子積極主動了,班級就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三、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共同合作,又要明確職責
真正的合作不是工作不分彼此,或界限太清,而是在明確各自職責的前提下,在分工的基礎上,每個人都優質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班級總體工作目標下,互助互補,互相幫助,才談得上是成功的合作,這樣一來,工作也不會因職責不明而遺漏,也不會因界限太清而延誤。如主題教學,界限太清不行,不分彼此,職責不清也不行。目前,主題教學的開展由兩位教師共同完成,但又有各自的領域區分。雖然我園對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但也有每位教師的優勢所在,所以在領域教學也有教師所擅長和專業的。而且主題的開展我們還會加入幼兒由于興趣愛好所生成的課程,從根本上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幼兒”。主題制訂后,為了更好完成教學目標,由班主任做好各項活動的分工,每項活動實施都需要同班的保教人員一起合作,共同把主題活動搞好,可以說每個主題活動的開展,都是本班教師和幼兒共同努力的成果,只有這樣才使主題更加豐富多彩,更能體現共創的班級環境。
四、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促進班級管理
一個班級的管理工作做得好,除了與教師、保育員的努力外,家長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幼兒園的班級管理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睆拇丝梢钥吹?,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是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的。于是,我們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嘗試利用家長資源進行班級管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了解到:許多家長都認為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是教師的事、是幼兒園的事;另外,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嬌生慣養,因此有些工作開展的不是很好。為了保證班級管理的順利進行,取得最佳的效果,我們在學期初開了家長會,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了我們將要開展的一些工作、幼兒開學來的一些情況、需要家長將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園合作的重要性等。讓家長了解到,只有家長切實地參與,才能促使幼兒身心和諧地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班級治理得更好。我們利用節假日,增強家園互動,讓家長在參與中增加感受,比如:端午節和孩子們一起包粽子,和孩子們共同登臺表演等等,家長們在參與節日后對幼兒園的工作更加理解、熱心和支持了。
總之,班級的管理工作是一門藝術,精心而又煩瑣。每天都需要我們學習、思考、總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