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英
一、創設有效的科學教育環境,是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前提
(一)結合幼兒年齡特點來創設環境,激發幼兒探究意識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的教育環境,來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興趣。首先,小班幼兒的年齡小,入園后幼兒的情緒不穩定,在活動區環境布置中我創設了溫馨、好玩、有色彩的環境來吸引幼兒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進行探究。其次,創設擬人化的環境引發幼兒主動觀察和探究,如在自然角提供小植物哭的圖片,從而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在不斷地觀察事物的變化,了解植物的生長需要什么?同時,在種植區域投放不同環境生長的植物,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幼兒去觀察、去探索。孩子們在情境教育中有了主動探究的意識。
實踐證明,幼兒只有在符合其身心發展需要的環境里,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學習積極性,他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可以說環境創設直接關系到幼兒認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所以環境的創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注重幼兒參與,調動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活動的主人。因此活動中應注重幼兒的參與。在班級的環境布置中我與當前的教學內容相結合,引導幼兒主動參與環境的創設,使每個幼兒都有表現和展示的機會。如春季讓幼兒親自參與到種植的活動當中去。因為我深知:科學活動應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再有,幼兒喜歡去觀察自己的種植,會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感興趣。所以注重幼兒的參與,可以進一步調動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并引發幼兒主動探究。
(三)創設可持性發展的環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究
我們需要走進幼兒生活,了解他們的需要,理解他們的行為,以有趣生動的科學內容吸引他們積極參與活動,以豐富適宜的探究材料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觀察與操作,以良好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分享他們的經驗,鍛煉他們的語言和思維。就能夠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如在自然角中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時,幼兒提出:“小魚和蝌蚪是好朋友嗎?”結合幼兒的問題點,在自然角里。結合春季的特征投放了魚缸,魚缸里投放魚和小蝌蚪或者小蝌蚪和小螃蟹,同時在旁邊運用繪畫的形式提出問題“它們是好朋友嗎?”來激發幼兒每天去觀察,感知小蝌蚪的不斷變化和小動物之間的生存關系,從而培養幼兒主動觀察和探究的能力。
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因此,環境創設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情景、都要有教育目標。而作為教師要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點,提升教育價值來創設環境,這樣幼兒才會在環境中進行探究和發展。
二、提供豐富、適宜的操作材料,是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法寶
(一)提供豐富、充足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小班幼兒的特點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還沒有合作、共同玩的意識,因此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充足的操作材料。作為教師的我們,為每個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交流中、體驗中、發現中獲得一定的發展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提供擬人化的材料——調動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幼兒對游戲材料的興趣和需要往往反映在游戲中。因此,在環境中投放擬人化的材料,可以調動幼兒參與探究的積極性。
(三)提供可探究的材料——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
材料的投放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同時也要投放具有可探究的材料,這樣幼兒才會主動探究。如結合幼兒的興趣開展了以“變”為主題的探索活動。教師在活動區中投放了適宜幼兒觀察探索變化的材料,有彩泥、膠泥、蠟燭、氣球、各種顏色不同、質地不同的紙張,大小不一的紙盒等,幼兒在活動中大膽動手進行操作,盡情的探索、發現,感知著事物的不同和各種現象、以及自己發現中的興奮和滿足。
(四)提供有層次性材料——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幼兒探究需求
教育者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一名幼兒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在活動區游戲中結合幼兒的發展水平,突出材料投放的層次性。投放材料的層次性,是指教師在選擇、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夠預先做思考。將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與幼兒通過操作該材料可能達到的目標之間,按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成若干個能夠與幼兒的認知發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層次,使材料“細化”。并在活動時,給予他們必要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在選擇材料,進行操作擺弄時,能夠按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較快地進入探索,向目標邁進。
三、創造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是幼兒敢于探索的基礎
心理環境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前提。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的環境中,才能使他們集中精力去嘗試和探索。因此,在活動中我會運用一些語言和行為來鼓勵幼兒,如伸出拇指表揚幼兒。同時運用指導語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如“讓我們試一試”“仔細看一看,你還有什么發現”“我們一起來實驗好嗎?……”。在鼓勵、表揚、支持、肯定的環境中,幼兒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機會,更會主動地去探究,從而在探究中獲得一定的發展。實踐證明,寬松自由的氛圍,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基礎。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孩子設計、規劃好所有的活動細節,不要嘲笑孩子在科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幼稚,不要為孩子在科學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暫時停頓或停止而焦慮,更不要在孩子玩得興高采烈時生硬地打斷他們的游戲。
“環境”是個人成長道路和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良好的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所以說: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在科學活動中應盡力為幼兒提供一個豐富有序的物質環境,并創設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尊重幼兒,理解幼兒,與幼兒建立有效的師幼互動,提供豐富適宜的活動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主體性的發展,讓幼兒在科學教育中進行主動探究和學習,為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打好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