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課堂中得以體現,是教師們比較關注的問題。近幾年來,我們發現改善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切入口,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那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教學策略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質疑氣氛,培養創新意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真正的數學學習不是學生對于所授予知識的簡單接受和積累,而是學生以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活動。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新知識,而不是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營造一個質疑的氛圍,使學生感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體現主動學習,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為生疑、質疑提供時間保證。讓學生在增長興趣的同時,增長知識,把重心從“教師主體型”向“學生主體型”轉變。如:在教學“乘法積的變化規律”這一節內容時,學生理解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通過學習積的變化規律,你還聯想到什么?請提出疑問”。幾秒鐘后,其中一位學生立即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學習過除法商不變的性質,今天又學習了乘法積的變化規律,我想知道加法是不是也有和不變,減法差不變呢?”聽了這個問題,我又驚又喜,學生竟能將“規律”擴展延伸,使知識再升華。這說明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質疑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營造的質疑氛圍中大膽質疑,及時把心中的疑點亮出來,使潛在問題及早得以解決。
二、創設情境,參與“再創造”
荷蘭學者弗賴登塔爾指出:“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進行解釋與分析,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數學方法,稱為再創造法。”并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借助生活經驗或已有知識,自己去發現或“創造”的工作。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找準知識的切入點,結合課堂實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有充分動腦思考,動手探索的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思維處于高度的運作狀態,發揮自己最高的潛能。
1.創設情境,參與“再創造”
“思維是因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知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次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善于創造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參與“再創造”的欲望。尤其要結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精心組織學習材料,層層設問,在學習內容和求知心理之間不斷制造矛盾,誘發學生主動探索。
2.動手操作,體驗“再創造”
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如同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不但幾何知識教學要注意直觀實物化,較為抽象、間接的計算教學、概念教學也要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情境中,發現新知、體驗創新、感受“再創造”的探索過程。
3.自主探究,感悟“再創造”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并非是學生被動接受信息過程,而是一種再發現、“再創造”的主動建構過程。同時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總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防止鋪墊過多,提問過細,指導過濫的傾向,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自主探索中參與數學知識的“再創造”。
4.實踐應用,實現“再創造”
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通過生活實際活動,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模擬知識被發現的過程,獲取探索學習的方法,進而再創造出更多知識。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情形豐富、復雜的特點,設計開放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獲取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自身的自主發展。
三、營造課堂氛圍,開放師生關系
教育心理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只有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的情況下,他們才會思維活躍,創意涌動。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服務意識,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以擴大學生的交流空間;教師走下講臺,傾聽學生的意見,與學生一起探討,一起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大膽質疑;積極評價學生,既使講錯,也給予一定的鼓勵等。數學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發展,而且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實感的數學學習活動,提倡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豐富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學生以“優越”和“成功”的體驗。新大綱指出:“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受到思想教育。”這也是我們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因此如何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相互學習,自我教育,分享學習成果,形成健康人格,這正是新課程中數學教學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合理地運用教學策略,營造質疑氛圍,真正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依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數學知識、方法的再發現及“再創造”,在知識的海洋中自主學習,自行探索,激發學生學習,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就能更好地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為更好地培養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