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現代語文教學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重視讓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戶的身心的發展,甚至是精神的愉悅。語文知識對于處在性格塑造關鍵期的高中生來說,具有方向性的指引作用。教師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教學中去,有利于學生堅強對語文知識的運用,還能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分析了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意義和具體的實現途徑。
一、教學實際中的人文精神滲透
(一)人文精神的含義
人文精神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得尊重和維護。人文精神的關鍵在于人,近年來我國社會所提倡的“以人為本”正是這一精神的集中體現。人文精神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個體作為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和素質。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知識中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體現。通過對人文思想的學習和領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接受人文價值的熏陶,從而提高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水平,優良的使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繼承。語文作為認為學科,擔負著教育學生學會做事做人的重大責任人文精神的滲透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幫助學生塑造較好的品格。
(二)人文精神滲透的意義
多年來,我國的教育一直實行應試教育,只追求分數,卻忽略掉了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很多高中學校的教師只教書,很少育人,沒有完全履行教師應盡的職責。新課標實施以來,高中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在很多區域,語文教學仍然只是被當做學生升學的工具,而不是陶冶性情、塑造良好人格的途徑。這樣的情況使得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收效甚微,也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忽視人文精神教育直接導致學生缺少必要的思想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不利于學生以后的全面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精神滲透,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見聞,又能養成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正直堅強的性格,自覺學習吸收優良的文化。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精神,可以緩解長期緊張的生活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使課堂內容和課文外生活更加有趣和充滿色彩,課堂形式也更加生動靈活,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實現人文精神滲透的具體途徑
為了解決當前高中語文缺乏人文教育的現狀,筆者認為,學校和老師都必須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教育政策,將人文精神實實在在地滲透到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去。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通過以下方法或可以提高高中語文課堂上人文精神的比重。
(一)轉變思想觀念
思想指導行為,只有真正的認識到人文精神對高中語文的重要意義,才能夠促使教師和學生轉變態度,進行自覺的學習,收獲更佳的學習效果。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語文教師往往把學生的學習成績當作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忽視了人文精神滲透對學生心理、思想、性格的巨大影響。要想在教學中讓學生接受并理解人文主義精神,首先必須在尊重教學規律的情況下,繼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優良因素,轉變以往狹隘的教學觀念。一般而言,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重視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于教師自身而言,從事根本上轉變觀念,可以促使自己不斷學習和進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教師是學生知識、思想、人格的引路人,教師自身的知識構成和人文素養會對教學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和生活中認真負責,做到“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當學生的教師能“人一之,我十之”,那么,教師不僅會獲得學生的認可、喜愛,也能言傳身教地實現人文精神在語文課堂上的滲透。
(二)發揮教材的作用
語文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的途徑,也是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滲透的必要工具。教材上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一定的思想價值和教育意義。若教師依據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利用好語文教材上的內容,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課本知識中去,那么,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是有望得到更好的提高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的引導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限制,進行創新性思考,深挖教材內容背后的意義。例如:在《赤壁賦》的教學中,可以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在理解了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之后,鼓勵學生通過談論思考,體悟蘇軾開朗豁達的人生觀。
(三)豐富教學方式
傳統高中語文高中語文課堂局限于識記、解讀文章意思的基礎之上,僅靠書本和老師的講解展開教學,使得語文課堂常常缺乏生機和活力。單一而乏味的教學方式不利于人文精神在語文課堂上的滲透,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豐富語文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采取開展學習活動等情景化的教學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多媒體的運用就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手段。當然,也可以采用再現法提高學生認知。例如,《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篇情節性較強的文章,當學生能疏通文意之后,通過船模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就是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走進角色,更加真實地體會人物的心理及動作。這樣帶著“玩”的方式學習,能營造較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從這個過程當中發現學生的優點和弱點,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
(四)課后鞏固升華
除了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必要的學習,學生還必須獨立思考,做到“學而思不罔,思而學不殆”,這才能把教才中學的內容內化。這種內化又通過與同學交流、與教師互動(包括寫作)體現出來,也是對所學內容的一種鞏固,這個過程反映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在今天這個大數據的網絡時代,學生也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較為快捷直觀的獲取知識,視野會相對寬廣,這也會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得以體現。長此以往,課堂上的人文精神神有就會對身心發展迅猛的高中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語文教學也會在順應教學規律中更好地發揮教育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人文精神,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現代教育理念下對高中生的重點培育方向。在語文課堂上滲透人文精神,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尊重人的價值,確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提高和完善,從而實現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