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洲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可以說是氣勢恢宏,規模空前,甚至可以說,這種文化輝煌的局面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國人總是對此津津樂道,爭論不休,對兩千多年前發生的這場“百家爭鳴”又發生一場新的“百家爭鳴”。
有一種觀點認為,百家爭鳴直可以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相媲美,并對百家爭鳴的歷史貢獻大加贊賞。看到這個問題我在想,為什么我們看到我國的教育體制中更多的是西方流傳下來的教育模式而不是我們自己沿襲下來的教育模式,西方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留下的優秀文化傳統,而我們的文化傳統又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我們今天一直在學習西方的教育體制,很顯然是他們先進而我們落后了,問題在于我們繼承了我們的文化傳統卻越來越落后,他們繼承的文化傳統卻是先進的,我想這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們的文化傳統確實存在問題,另一種就是我們并沒用真正繼承我們優良的文化傳統。
一種觀點認為,百家爭鳴在中國思想發展史有重大意義,它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他們共同構筑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石。但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在思想文化領域,卻不曾再現過那時的輝煌。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經過漫長的黑暗的中世紀之后,在文藝復興中又浴火重生,隨之而來的啟蒙運動又把它發揚光大,并把啟蒙思想向全世界傳播,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的中華文明為什么不會產生這樣的功效的?
也有人并不看好百家爭鳴的歷史價值,認為百家爭鳴實為百家爭君主個人的“寵”,他們的貢獻大多是帝王之術、治國之道,把學術問題政治化了,他們并沒有容忍不同學術見解的寬闊胸懷,為此,他們舉出了一些實例來證明他們的觀點。如:孔子擔任魯國司寇大夫七天,就殺了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少正卯,孟子大罵道家楊朱和墨子“無君無父,禽獸也”,法家更是焚書坑儒,與其說是百家爭鳴,毋寧歸為“百家叫罵”,“自相殘殺”。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百家爭鳴到底是學術爭論還是政治上的互相殘殺,這就使問題復雜化了,關于這一點,我想會有很多爭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這種文化繁榮的原因是因為國家四分五裂,他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國家四分五裂才會出現文化繁榮,在生活中,持有中觀點的人也大有人在,這顯然把問題簡單化了,也是站不住腳的,比如說在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為什么不會出現百家爭鳴這種文化繁榮的局面呢?
通過對上述觀點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今天面對戰國時代的這場大辯論,很多不同的觀點,在這里我就不一一的羅列了,這種爭論,還會繼續下去。我們對這些觀點的比較,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從某種角度出發,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都看到了百家爭鳴的重大影響。爭論的焦點還是在于產生的原因和價值。現在我就針對這一問題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機構急劇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兼并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新興的知識分子階層——“士”。
士階層的出現和當時的養士之風盛行有密切關系,各諸侯國除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加強自己的實力外,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十分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如戰國時的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達幾千人,戰國時的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很多優秀的人物受到重用,官至卿相,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得到鼓勵和資助。
此外,各諸侯國致力于富國強兵,對學術研究采取寬松的政策有密切聯系。特別是戰國時期往往采取寬容政策,允許學術自由,這就為“士”著書立說,發表個人意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從而大大促進了戰國時期的思想解放。
此外,還有一個重大事件,就是戰國中期,齊國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稷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里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對這一時期的文化的繁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齊國這樣做得目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慮,目的是稱雄諸侯。但他標榜尊賢至士,吸引人才,這就為學術交流、文化傳播、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同時,稷下學宮的各派學者利用齊國提供的良好環境與條件,潛心研討,互相爭鳴取長補短,豐富和發展各自學派的學說,促進中國文化的大融合,這一時期產生一大批不同學派的著作,有的著作在稷下學宮得以豐富和補充,即有黃老學派,也有儒家、法家、陰陽家等。
劉向在《別錄》里記載,“齊有稷門,城門也,談論之士期會于稷下也”。這里說的是各學派定期的學術例會,他們爭論的議題非常廣泛,既有不同的學術觀點的爭論,又有不同政治主張的闡發,而這類學術報告則是百家爭鳴的集中體現。
由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對士寬容的態度,允許士“合著留不合則去”,從而促進了各國的人才流動,這種歷史環境對諸子百家的形成條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以上的春秋戰國的學術環境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這種學術自由的環境,使這一時期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各種觀點紛然并存,各種爭鋒相對的辯論也時有發生,這就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的局面。
回想幾千年前的這場規模空前的大辯論,我不禁感概萬千,這個群星閃爍的時代為什么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只是曇花一現,剩下的就是文化專制、文字獄等一系列文化災難。看看我們今天的學術爭論相比之下顯得黯淡無光。我們對戰國時期的這場大辯論的探索和思考,或許對我們今天為什么不會出現百家爭鳴這種局面應是一個很好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