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二超
一、活動引領,激發興趣
面對讀整本書,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呢?因為《西游記》被拍成多部影視作品,即使沒有讀書,學生對書中的人物情節也都有大體的認識。在這樣的學情下,巧設活動,創造情境,則是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文本的有效教學指導。
第一,閱讀行為開始,通過“制作書簽”的任務驅動,讓學生就書中印象深刻或者感興趣的情節或人物親自制作一個書簽,要求圖文并茂,美觀大方。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態度積極認真,不乏創作優秀的作品。學生在書簽上描摹人物、活靈活現;點綴文字,相得益彰。書簽分享中,相互欣賞,相互贈送。學生在互贈書簽后,更加有興趣對原著《西游記》進行閱讀,這就達到了這次活動激發閱讀興趣的目的:讓學生帶著美麗的書簽、拋開影視劇的影響,重新走進文本,走進書中人物。
第二,讀書交流。組織初二學生對初一學生進行《西游記》讀書心得交流。傾聽學長的讀書心得,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讀出有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與心得。在這次活動中,學生認真傾聽,積極提問,一方面促進了年級間學生的交流,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的《西游記》閱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方法與角度。
第三,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普遍對孫悟空非常感興趣,書中吳承恩奇詭灑脫的文字所塑造的孫悟空撥動著學生們的心弦,讓人不勝歡喜。今年正值猴年,于是我讓學生們就文本中的人物描寫,親手畫出自己眼中的孫悟空。學生們不勝喜悅,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拋開影視中的孫悟空形象,親手畫出了表情豐富、姿態各異的孫悟空,真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孫悟空。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真正獲得了閱讀的新體驗。
第四,隨著學生閱讀的深入以及孫悟空人物肖像的再創造,我展開了一場關于孫悟空與齊天大圣孰優孰劣的辯論賽,兩個班通過抓鬮確定正方反方。在辯論賽中,學生援引書中具體情節進行辯論,言之有理有據,論辯熱烈。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在爭強好勝的心理驅動下,對書中的情節以及孫悟空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辯證的理解。這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第五,對比閱讀。每周周三閱讀課,放映電視劇中相關情節,讓學生參照閱讀筆記,寫出異同:書本好在哪里,書中突出表現出人物哪些特點等。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關注文字的魅力,語言的魅力。
第六,演繹經典。閱讀行為完成,在學期末,開展最后一次活動,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情景劇《真假美猴王》,學生在排練中努力演繹人物,團結協作,演出獲得成功。通過此次活動,學生收獲很多:學會了團結合作,再現了文學經典。重要的是,通過參演名著情景劇,提高了學生對作品及人物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了學生名著閱讀的興趣。“一項活動能滿足的學習目標越多,就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課堂研討,深入閱讀
除了開展繽紛多彩的實踐活動,立足于文本,在文本中品味經典形象,探究文學思想,則是我們語文學科能力培養的主要任務。鑒于此,筆者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公開課,通過巧妙的設計,帶領學生走進《西游記》中最讓人不勝歡喜的文學形象孫悟空。
在教學目標上,培養學生顧名思義分析孫悟空的諸多名字,深入理解孫悟空的文學形象。此外,還引導學生從孫悟空的成長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在學習方法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一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姓、名、字、號的文化內涵進行導入,讓學生意識到名字的重要內涵。教學活動第一環節是孫悟空“成名歷程”回顧:首先,學生在任務單上按照先后順序寫出孫悟空的諸多名字,檢查有無錯別字,指出“顧名思義”的重要性;然后,分組探究每個階段名字的命名緣由。要求學生嚴格按照給定的規則發言。這一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讓學生養成發言有條有理,有依有據的思維習慣。教學第二環節是“咬文嚼字議封名”: 孫悟空最后被如來封為“斗戰勝佛”,修成正果。他在十四年十萬八千里的取經路上,到底都戰勝了什么?為什么會取得勝利從而完成了從猴到佛的神圣蛻變?這一環節通過主問題設置,展開集中討論,引導學生理解孫悟空心靈成長蛻變的原因及意義,從而培養學生在名著閱讀中對名著思想及價值觀的探究能力。教學第三環節是“成語集錦話悟空”。設置情境如下: 如來在給予孫悟空“斗戰勝佛”這個榮譽佛號之時,還有一番頒獎詞,在頒獎詞中,只用了“隱惡揚善”“全終全始”兩個成語來褒獎孫悟空的功勞,老師覺得只用兩個成語遠遠不足以獎勵孫悟空的功勞,大家幫助如來完善完善這段頒獎詞好嗎?這一環節通過情境設置,任務驅動,旨在調動學生閱讀《西游記》的體驗與積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學第四個環節是“實至名歸對對聯”。任務情境如下:孫悟空獲得斗戰勝佛是實至名歸,從一個頑劣自我的妖猴到成熟仁愛的勝佛,他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成長都做出了最真實有益的啟示。西天取經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也是你們的一場修行。老師以孫悟空為題,出了一個下聯,請大家結合自己對初一生活的感觸與對以后兩年學習生活的期待,以自己的姓名開頭對出上聯。這一環節的設置旨在培養從作品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我們力求使每一個少年、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書,這本書應當在他的心靈里留下終生不可磨滅的痕跡。幫助學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書,這是需要教育藝術的。閱讀這樣的書是一種自我總結,是自我教育的開端,是面對自己良心的自白。”②學生在用心靈與孫悟空對話,與作者對話,更重要的是與自己對話,完成自我的教育與修行。最后,在作業的設置上,以訓練學生依據名著結尾展開合理想象為目的,續寫西游記,當孫悟空獲封斗戰勝佛后,再次回到曾經逍遙快活的花果山,又會發生什么動人的故事呢?字數不少于600字。
這堂名著閱讀課得到了語文組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在教學設計上,匠心獨具,從顧“名”思義的角度串連孫悟空的文學形象,窺一斑而見全豹。在學生活動上,組織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咬文嚼字分析人物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細致閱讀文本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生的名著閱讀能力。可以說,這堂課為初中名著閱讀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值得推廣的思路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