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作業是反饋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課前預習新知識的好時機。針對小學生年齡、心理、興趣、特長,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為目標,設計開放性作業,把學生從封閉的語文教育系統中解放出來,融入學校、家庭、社會廣闊的天地中去鍛煉、去實踐,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語文實踐能力的目的。
一、根據學生差異,設計分層次作業
每個班的學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環境的限制,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學生做也不能一刀切,齊步走。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我針對學生的差異,將作業設計成難易有別的A、B、C三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如教學《瀑布》一課的課后作業,我是這樣設計的:一是背誦課文,抄寫課后詞語。二是背誦課文,摘抄你認為優美的語句,有繪畫特長的同學還可以將瀑布的美景畫出來。三是背誦課文,并讀一讀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想一想,這兩位不同時代的詩人眼中的瀑布一樣嗎?請你當導游,寫一段導游詞,把這兩位不同時代詩人眼中的瀑布介紹給大家。
二、根據學生特長,設計特色作業
每個學生都是一本多彩的書,一首動聽的歌。50個孩子,50種性格,每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布置“特色作業”,其內容、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如學完《桂林山水》一課,我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投其所好:喜歡繪畫的,可以用五彩筆繪出桂林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的奇麗景色;喜歡朗讀的,可以為《桂林山水》選配樂曲,配樂朗讀,表達出對祖國青山秀水的真摯熱愛之情;喜歡寫作的,可以將優美、生動的詞句收集在自己的摘錄本上,然后熟讀成誦;喜歡作詩的,還可以作一首小詩,贊美桂林山的奇、秀、險,水的靜、清、綠,然后誦讀給大家聽。以上作業設計融音樂、詩歌、繪畫、創作、朗讀等為一體。
三、根據學生生活,設計體驗性作業
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要把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學生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
(一)聯系學校生活的語文作業
一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時、閱覽室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努力做到“五個一”。即每周背一首詩,每周背一句名言,每周讀一篇寓言,每周讀一篇童話,每學期讀一部近現代優秀文學作品。二是開辟校園文化陣地。如辦班級手抄報,讓學生自己動手采集稿件,自行設計版面;讓學生寫花圃的保護公約,寫各種花卉介紹牌等。三是每天晨讀開展“一分鐘演講”活動,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當眾演講,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聯系家庭生活的作業
通過家長會建立學校、家庭雙向交流的管理模式,讓家長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及時進行家訪檢查,促進家庭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如為家長寫家庭檔案、寫書信、寫春聯等。
(三)聯系社會生活的語文作業
社會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隨時可以學語文、用語文。每逢節假日,建議學生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模仿商人推銷產品;可以就社會某一現象進行評論等。在傳統節日里可以查找一下節日的來歷,了解一下各地的風俗,來豐富自己的頭腦。
四、根據所學教材,設計操作性作業
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器官協同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是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
(一)繪畫
結合教材的特點,學完課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可以促使學生借助想象講語言文字還原成形象,通過繪畫將形象還原成畫面,從而使文字與形象配合,課文與畫面互補,以促進學生理解課文,服務于語言訓練。
(二)實驗
對于一些實驗性強、便于操作的課文,學完之后,可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實踐一下,時期借助動作思維以外化內部理解,從而科學的理解教材。如《曹沖稱象》《撈鐵牛》等,都可以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驗證課文所學的方法。
豐富多彩的開放性語文作業的設計,真正減輕了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樂于讀書,勤于習作,善于動手的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質,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