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
摘 要:在中華民族眾多的武術文化中,西北民族武術文化獨特鮮明。流傳于甘肅省天水市境內的武山武術,作為西北民族武術文化的分支,受西北地區粗獷的地域環境和武山獨特的人文環境的影響,根植于武山大地,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實地調研法,通過對武山獨特的武術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進行研究,為當今和諧社會建設新時期武山武術的開發提供依據。
關鍵詞:武山武術 文化 歷史 開發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12(c)-0176-02
1 武山武術產生和發展的人文環境
1.1 武山縣民眾自古以來崇文尚武,使武術得以傳承和發展
武山縣古稱“寧遠”縣,其境內在古代為豲、羌部族活動的地區。自秦漢、三國至唐、宋、明、清時期,戰亂不斷,形成武山縣民世代相襲的習武之風。直至近代,武山縣村村都有武術練習的群體。長期以來,武山縣民經常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形成了英勇剛烈,忠正耿直的性格,且縣民民風淳樸,崇文尚武。從古至今,武山縣涌現出了大批仁人志士,革命烈士和戰斗英雄。三國時期龐德勇冠三軍,宋代王君萬、元代汪惟永、清初王雄以及當代何處等,均有出奇制勝的武藝。[1]最具有代表性的武林高手,在武山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是近代革命烈士郭化如先生。他,武藝高強,被譽為武山人民的英雄[2]。
1.2 當代武山人的前赴后繼,使武山武術得以發揚光大
在共和國和平建設時期,武山縣先后成立了縣、鄉武術協會,使武山武術能夠得以傳承發展并發揚光大。1978年,武山縣武術協會成立,此后各鄉鎮陸續成立武術協會,有14個村建立武術分會。全縣有37個武術隊,7個武術館、站、點,舉辦了14期武術培訓班,參加培訓的人數達到600多人(次),組織習武人數達到13萬余人(次)[1]。
曾任武山縣武術協會秘書長的包奇珍,從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學成畢業后,牽頭組織縣內外武術表演和申請承接全省武術比賽,均獲得較好的社會效應。與此同時,武山縣武術協會在縣體委和縣領導的支持下,在張飛鵬、令樹林、趙連子、康忠寶、丁寶寶、劉甦、康二虎、焦坤明、柴孟虎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對武山武術及其武術史料進行了搶救性的搜集歸納,挖掘整理,分門別類,梳理存檔。在申請創建武術之鄉的良機到來之時,這些寶貴的材料經上報國家體委,使武山發展成為全國首批第18個“武術之鄉”之一,也榮幸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武術之鄉”[3]。
1.3 武山武術流派眾多拳種豐富,使武山武術瑰寶閃耀獨有的光芒
經過近幾年的走訪調研,我們深知武山作為首批“全國武術之鄉”之一,名師眾多,流派龐雜。其源流有序,傳承明晰的拳種就有幾十種之多。這些以口耳相授的方式存在于民間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們研究、發掘、傳承和開發武山武術的寶貴財富。目前,武山武術的主要武術門類及流派主要有地方拳有小紅拳、大紅拳、六合拳、八步轉、燕青拳為主的拳種;梅花槍;八步拳;形意拳;馬氏(馬鳳圖)通備拳,有劈卦拳、八極拳、翻子拳、十路彈腿、壁卦刀,風魔棍、纏海鞭桿、蒲潭棍、進山鷂子棍、搜林棍、攔門镢、紐絲棍、三節棍、天啟棍、奇槍、鴛鴦腿、鞭桿五陰七手十三法;查拳;軟器械,九節鞭,滾刀、九節鞭加鞭、九節鞭加刀;陳氏(陳永清)器械,有流星錘、春秋大刀、鎮家棍、滾龍鞭桿、連枷等等,這些寶貴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和諧社會新時期閃耀著獨有的光芒。
2 武山武術發展的社會歷史環境
2.1 紅軍長征為新時期武山民眾習武播撒了種子
武山縣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這里播撒了革命的種子。1935年,毛澤東主席曾率領中央紅軍從漳縣臘子口經過武山縣鴛鴦鎮,在武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再次經過武山縣鴛鴦鎮,并在廣武村西邊的頡門村建立縣、區蘇維埃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種有組織的習武活動,使得近代民間習武之風沿襲下來。
2.2 武山縣政府部門的重視為新時期武術的推廣提供土壤
武山武術的社會基礎廣泛,政府重視,民間習武之風盛行。武山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對武山武術的普及推廣較為重視,當時的武山縣體委作為業務對口指導單位,深入民間,拜訪老拳師和一些拳術流派的繼承人。對武山武術的傳播與推廣做出貢獻的武術拳師也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待遇。
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是武山農民拳師東順鄉令川人令樹林,享受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令樹林曾經在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中多次摘得桂冠,為擴大武山武術在全國的影響力立下了功勞。為了推進武山縣武術運動的發展,弘揚“武術之鄉”的武術文化,武山縣教育體育局于2014年8月29日,特地向城關鎮政府為農民拳師令樹林申請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解除他傳播武術的后顧之憂。這種以傳承武術為出發點,來踐行以人為本,關注困難群眾的人文關懷的經典案例,在全國來說都極為罕見。由此可見,武山縣各級政府部門及其領導對武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視[4]。
2.3 武山縣民眾的熱愛為新時期武山武術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武山武術在包奇珍、侯順子、張鴻謀、柴孟虎、康二虎、丁世雄等人的努力下,得到了全縣范圍內的廣泛推廣及空前重視,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與踴躍參與。全縣20個鄉鎮分為東、南、西、中四個區域,分布著不同拳種的民間拳師。其中,城關鎮張鴻謀,東順鄉令樹林,洛門鎮郭四狗,高樓鄉陳永清、鴛鴦鎮丁世雄、丁寶寶,灘歌鄉薄富德等武術傳播者威望高、授徒多。習武群體的增多為武山武術的發展打下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2.4 傳統武術活動為新時期武山武術的發展搭建平臺
在1985至1989年間,武山縣武術協會組織武山縣春節武術表演隊走村串戶,從洛門、四門、灘歌、鴛鴦、馬力到城關,進行巡回表演。每到一地,都會吸收當地武術愛好者參加表演,促進群眾習武熱潮。現有業余武術隊60支,個體武館5個,培養和輸送武術人才100人以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武山縣建立了基層武術組織,有武術協會、武術館(站)23個,基層武術隊32支,武術活動普及鄉村和家庭,經常參加活動的達1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0%,每年會不定期有組織的參加天水市和全省武術比賽。同時在武術的挖掘整理、后備人才的培養訓練等方面成績卓著[5]。
3 和諧社會建設新時期武山武術開發的啟示
在和諧社會建設的新時期,武山縣沿襲多年來的文化傳統,每年都組織全縣性的武術表演,以此來豐富武山人民的體育生活。自1985年起,每年一度的春節武術表演已經成功舉辦了33屆,成為武山縣全民健身活動推廣的重要載體。也給新時期無數的開發、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3.1 借助“武術之鄉”優勢,建立青少年武術培養基地
1992年12月,在重慶江北縣召開的全國“武術之鄉”命名表彰大會上,武山縣被命名為西北地區第一個“全國武術之鄉”。武山因此成為西北五省唯一被入選的首批全國武術之鄉。獲得這一殊榮的背后,是武山縣集全縣之力,聚全民之氣, 眾志成城的結果。政府主管部門和武術推廣各哥環節要抓住體育大發展的良好機遇,借助“武術之鄉”這個平臺,建立青少年武術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此外,在各個中小學組建武術運動隊和武術興趣班。
3.2 改變武山武術的傳承方式
武山武術以師徒口耳相授的傳承方式來傳播,其傳承過程中有其保守性、單一性和局限性。與此同時,武術在學習過程中無法用客觀尺度來衡量的“悟性”等標準,限制了武術的傳播。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和肢體語言表達時的主觀性、個性特色明顯,使得武術在傳承過程中很難原汁原味地進行復制,因此,部分武山武術也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危險。這就需要武術傳播的各級各類部門來繼續推行武術下鄉活動,運行武山武術協會,發揮武術協會的職能,構建武術俱樂部,以此改變武山武術的傳承方式。
3.3 鞏固武山武術進校園活動成果
武山武術進校園活動的推廣,也使得武術在青少年兒童中得到廣泛傳播。近年來,武山縣開展了“武術進校園活動”,武山縣文化教育體育局主辦了武山縣中小學生分片區運動會武術比賽,中學組共有12所學校參加。小學組共有四個學區(校)參加。如此大范圍的參賽,在武山縣中小學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武山武術有了進校園推廣的成果,可以通過統一編寫武術校本教材,來進一步的加大推廣力度。
3.4 加大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專項科研經費投入
政府各級管理部門要加大武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專項科研經費投入。培養武術專業人才,對現有武術師資進行統一培訓。對武術專業的人才,可以優先選擇就業學校。規范武術教學,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并擴展新的武術師資。政府部門要對武山武術的科學研究給予經費支持,防止武術史料和武術套路的水土流失。政府設立武山武術科研的專項經費,為武山武術的科研提供專項資金支持。
4 結語
綜觀武山武術文化歷史背景,武山武術已經以一種恒常的文化形態融入到武山人民的體育生活中,成為武山人民的一種體育生活方式,踐行著武山的全民健身運動。在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的新時期,我們將充分開發挖掘武山獨特的體育資源----武術文化資源,突顯西北體育文化的優勢,使武山武術產生新的效益,發揮武術傳播各種文化的功能,為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增添重要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武山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武山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6.
[2] 包永莊.郭化如傳[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10.
[3]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六十八卷體育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0.
[4] 武山縣教育體育局文件,武體教發[2014]210號,2014,8,29.
[5] 郭方忠,張克復,呂靖華.甘肅大辭典[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