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霞
摘 要:該論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法、訪談法、統計法等方法,對新疆南疆地區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研究表明,南疆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中師資隊伍年輕化、場地器材投入大、體育經費有保障,但課程建設的理念、課程管理的水平、課程實施與課程目標的達成度不高。因此,該文重點從師資隊伍、學生、教學內容、課程條件等方面重點分析與研究,結合地域特點提出南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 體育 課程 建設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7)01(c)-0066-03
1 研究對象
該文以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塔里木大學、喀什大學的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為研究調查對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和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對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研究論文,提煉對該論文研究有參考價值的各種文獻資料。
2.2 問卷調查法
該文問卷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內容為主,設計調查問卷的內容,對問卷的效度與信度進行檢驗,以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塔里木大學、喀什大學等大學體育課程為調查對象。
2.3 訪談法
設計訪談提綱,對新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訪談,并參與部分高校體育教師進行交流、探討,征詢影響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影響因素,為該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2.4 統計法
運用統計法對取得的理論數據進行提取研究,對問卷調查中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制定相應的數據表格,并通過數理邏輯進行分析與整理,為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主要因素
3.1.1 課程管理者的課程建設理念與行動
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建設發展離不開課程管理者的支持與重視程度。管理者的課程觀念主要表現在體育課程的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制定上,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和內容的制定直接影響著公共體育課程的課時計劃、教材選擇、考核評價體系等一系列課程建設及教學活動安排,從而直接影響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和實施的發展。
3.1.2 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學內容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依據,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選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需遵循的基本原則規定:“要求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和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采用新型的教學設施,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1.3 學生課程學習的基礎
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每一個技術動作和比賽戰術,必須要有學生大量的反復練習才能掌握運動技能。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除先天遺傳因素外主要是通過后天不斷的身體鍛煉,才能使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南疆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通過調查得出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和運動比賽成績,明確顯示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較漢族學生身體素質好,主要原因是受日常生活習慣、生產方式不同影響,所以,少數民族學生的身體素質較好。因此,在考慮體育課程建設的目標中,適度增加體育競技的難度與要求,強健體魄與掌握技能相結合,情感體驗與社會適應相結合,以此統籌課程目標“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實現。
3.2 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主要條件
3.2.1 高校師資隊伍:人數、年齡、學歷、職稱結構研究
通過表1調查顯示,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在校體育教師的人數是9人,塔里木大學的在校體育教師人數是24人,喀什大學的在校體育教師人數是16人。
調查顯示,由表2中的數據顯示可以看出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體育教師隊伍是青年教師為主的隊伍,而塔里木大學、喀什大學的體育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相對合理,是一支發展比較成熟的教師隊伍。
由表3中的數據顯示可以看出3所院校的體育師資中,以碩士學歷學位的為主體的師資隊伍,學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地位,為學生的運動技術、體育理論知識、體育素養、體育意識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由表4中的專業技術職務數據看出,除新成立的院校外,塔里木大學和喀什大學的教師職稱結構相對合理,但仍然缺少科學與專業帶頭人。
3.2.2 體育教師的工作量
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塔里木大學的體育教師每周的教學課時平均是16學時,喀什大學體育教師每周的學時為10~12學時。可見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師有著較大的工作量。正因如此,會使教師沒有充沛的精力和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新的知識來提升自已,無暇去學習和思考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從而無法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都是普通高校普遍存在有待解決的問題(見表5)。
3.2.3 體育教師隊伍的繼續教育
21世紀是一個大數據時代,體育科研也在不斷提升,教學理念、方法、手段也在不斷更新,網絡教育、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地運用在體育教學中,教學手段也出現多樣化趨向,所以,高校體育教師的理論知識、技術能力也要不斷提高(見表6)。
科學技術學院比較注重體育教師的定期學習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技術能力和理論能力。而塔里木大學的體育教師主要是利用其他的時間提高自己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喀什大學的體育教師以在崗學習為主。因此,高校應該重視體育教師的在職,以滿足高校體育課程的不斷建設需要。
3.2.4 體育場地設施建設
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是高校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必需的硬件保障,主要包括體育教學場館建設以及體育教學器材配置。近年來,我國體育教育事業在國家的不斷支持下取得了較好的進展,然而高校的體育場地設施不斷地得到改善,但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擴招,這些硬件設施已明顯不能滿足各高校體育工作開展的要求。由于普通高校配套設施差,場館設施不足,一些體育項目無法開展,嚴重地影響了體育課程的目標實現。由于場地建設的限制,學生喜歡的項目將無法開設,因此,降低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弱化了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見表7)。
3.2.5 體育經費的保障
體育經費的投資對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建設發展有以下幾方面影響:(1)課程目標的制定;(2)課程內容的設置;(3)課程教學組織;(4)場地設施的建設;(5)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體育經費投放量滿足的情況下,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場地設施,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體育教學,經費不足則會導致某些課程無法開設。體育經費的投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場地、器材的增設以及器材的維護,體育場地及器材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及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全國的大力支持下,南疆的發展不斷進步,因此,南疆普通高校體育經費投放量處于基本滿足的現狀,但還有部分的高校體育經費很短缺。體育經費充足的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免費開放,而體育經費短缺的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利用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些都將影響著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通過調查顯示,免費的體育場館學生參與度比較高,收費的體育場館學生參與度相對較少,而且場地設施及器材也呈現不同的變化。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建設發展與課程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視程度是密不可分的,體育課程的建設必須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體現新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體育課程建設的目標中,增加體育競技難度,提高學生的競技水平,有助于身體素質在不斷提高,自我潛能在不斷挖掘。調查顯示,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在身體素質方面存在差異,主要原因是受生活、生產方式、自身的遺傳的影響。
(2)南疆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師隊伍呈現學歷處于較高層次,但不同的高校出現人數、職稱的差異。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是一所比較年輕的教師團隊,建校時間短,目前招聘的體育教師數量較少,職稱較低,但是教師學歷相對較高,是一所發展空間比較大的高校;塔里木大學體育教師隊伍數量較多,教師學歷、職稱相對較高,但是年齡層次較大,有利于老教師帶動年輕教師發展,使年輕教師得到更好的教學經驗及其訓練能力的提高;喀什大學體育教師數量較多,學歷、職稱較高,相對而言是一所比較完善的高校教師隊伍。
(3)南疆地域的差異,使高校體育教學及訓練場地受到一定的影響。科學技術學院(阿克蘇校區)在體育教學硬件方面設施較齊全,擁有較高的體育器材配置,完善的體育場地設施,可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塔里木大學體育器材配置較完善,滿足在校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基本需求,但因季節的差異,春夏季節適合室外運動,而秋冬季節室外運動的學生較少,影響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喀什大學體育場地設施較完善,但是隨著學生興趣的廣泛,在一定的時期內應加大體育場地及器材的投資,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
(4)在體育經費的投資方面,不同的高校出現不同的現象,因此,產生不同的效果。體育經費的投放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學的開展,部分高校體育經費投放充足的情況下,學校的室內運動場地以及器材收費較低或者直接對外開放,可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而體育經費投放量較少的高校,室內體育場館收費較高或不對外開放,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相對較低。
4.2 建議
(1)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目標中注重管理者對體育項目的興趣,以不同的體育項目促使同類項目的發展,然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中,課程內容必須要遵循基本原則,根據地域的不同,可將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同時最大限度地提倡開展本校的特色體育項目,體現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開設的體育項目以青年學生的年齡特點、發展潮流為主,使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在競技體育項目中,可根據民族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參加不同的競技比賽。對部分身體異常的學生,開設以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向學生講授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專業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科學地養護身體。
(2)南疆地處天山南端,因氣候條件的差異,使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在體育教學和訓練中因場地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室內場地的不斷增加與完善,可促進多項體育項目的開展,因不同的季節可發揮不同體育項目的優勢,促進教學與訓練的提高,增加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3)促使體育經費渠道多元化,提高場館利用率。根據不同的場地設施,學校可以承擔相應的校外比賽項目,獲取一定的場地使用經費。其次在受外界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將室內場館進行教學、訓練以及比賽,促進場館設施多元化使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J9號】[Z].
[2]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北京:國家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2002.
[3] 黃勝.對中外高校體育教學特征的比較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8):129-131.
[4] 馮海成.國外體育教學對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23-25.
[5] 魏游,王洲林.淺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評價的新發展[J].新課程研究旬刊,2009(1):79-80.
[6] 涂春景.“十五”期間新疆烏魯木齊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352-355.
[7]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的通知[R].北京:教體藝廳[2004]6號.
[8] 李鋼.終身教育與大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J].繼續教育,2007(3):26-28.
[9] 陸亨伯,劉嘉津,李建軍.面向高知識人群的高校體育專項課程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1(2):92-93.
[10]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文件)[Z].
[11] 2004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全國高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文件)[Z].
[12] 張祖沛.關于深化21世紀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39-41.